觀點
合并后的軍民管理系統
提高了運行效率
□俄羅斯聯邦航空署副署長 薩維斯基·德米特里
從1973年~2005年,俄羅斯一直實行軍用和民用分離的雙重空管系統,造成軍民空管系統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制約了空域使用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使得空域使用者遭受了很大的經濟損失。2006年,俄羅斯政府頒布了關于批準將一系列軍事指揮設施、軍事單元和場所所有權劃歸俄羅斯聯邦空中導航局的一項法令。合并之后的軍民空管系統,優化了航空空域使用管理,促進了導航設施現代化。俄羅斯在空域使用和管理方面實施單一的經濟和技術管理政策后,降低了系統開發費用和運行成本,提高了飛行安全、飛行效率、空域使用效率和經濟性,減少了地面助航設施電子輻射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了整個空域系統的靈活性,加快了俄羅斯空管系統與全球的接軌進程。
歐洲航空市場走向一體化
才能更好開發空域
□歐盟交通運輸總司總司長 馬提亞斯·呂特
現在,歐洲的空域越來越擁堵,中國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當中國在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時,在歐洲要說服當地居民建一個跑道卻不容易。為了不限制旅客出行,就要更好地使用空域,就要考慮建立新的機場和基礎設施。所以,在我們這個層面,應有一個整體的機場建設計劃。
如果我們在歐洲什么都不做的話,到2030年,空中運輸量要翻一番,而19個歐洲機場將無法降落更多的飛機。所以,未來我們要改變觀念,擴大歐洲空域的整體架構,要讓市場放開,使歐洲市場走向一體化,才能發揮更大作用。同時,我們還要升級空中交通管理的技術和系統,使下一代空中管理系統在歐盟起到更好的作用。
開放政策和超前規劃
打造航空樞紐的關鍵
□新加坡財政部兼交通部政務部長 楊莉明
為了進一步發展新加坡航空樞紐,新加坡政府把重點放在兩個戰略上,即開放的航空運輸政策和為交通樞紐制定超前規劃。首先,一流的航空連接性可以吸引各大企業,促進貿易發展和資金流動,因此新加坡一直在追求航空運輸的自由和開放。比如,新加坡和中國在2005年時簽署了運輸協定,年旅客運輸量由250萬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40萬人次。今天的新加坡已經和25個中國國內城市通航,每周有276個客運航班和30個貨運航班。其次,我們超前在新加坡機場建好了3個航站樓。現在我們正準備開發新的4號航站樓,它將于2017年啟用,旅客吞吐量將從現在每年的6600萬人次提升到8500萬人次。為此,我們還將成立一個跨部門的委員會來管理機場的綜合發展。
發展航空經濟
須充分發揮金融的力量
□工行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總裁 叢林
多年來,通過銀行的信貸、股票債券、金融租賃等方式,金融業為航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了航空經濟的發展。此外,金融市場提供了套期保值、結構化對沖等多種工具,供航空公司使用,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市場風險。每一次航空金融領域的創新,都會促進航空業務成本的降低或資金供給的增加。在2009年,由工行金融租賃開創的境內保稅租賃模式,在不影響國內航空公司享受進口優惠稅率的基礎上,避免了以前向外資公司租賃飛機時6%的所得稅,大幅降低了飛機的引進成本。2012年,我們先后兩次與空客公司簽訂了批量采購飛機的合同,獲得了與國際大型租賃公司同等的競爭能力。同時,在購機價款的支付方式上,工銀租賃引入了人民幣結算,這拓寬了人民幣的結算范圍,有力地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為中國企業和中國金融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