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里,空軍試飛員隊伍從最初的3人小組,發展為100余人;試飛了160多型2萬余架飛機
茍利國家生死以--從數字讀懂中國空軍試飛員
這兩天,各種媒體集中報道了空軍試飛員群體的事跡,讀后,讓我不禁想起了某位世界名人的話:“從未有過如此多的人從如此少的人身上獲得如此大的好處。”
這位世界名人贊美的是二戰中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但是,用這句話來評價中國空軍試飛員對中國航空事業、中國空防建設的貢獻同樣完全適用。
我注意到報道中這樣一些數據:61年里,空軍試飛員隊伍從最初的3人小組,發展為100余人;試飛了160多型2萬余架飛機;遭遇空中險情3000多次,27名優秀試飛員壯烈犧牲;參與完成1200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刷新我國航空工業數千項紀錄,突破了一大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部隊戰斗力的關鍵技術。
我還查閱到這樣一組數據:試飛試驗極其重要,與設計和制造并列為航空工業的三大支柱;發達國家新飛機的試飛周期占到研制周期的50%—55%;試飛經費占研制經費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每型戰機列裝前,都要完成1500至4000架次的飛行試驗,而一架新型戰機從首飛到定型,飛行中平均17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技術故障。
讀懂了這些數據,或許,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試飛員被稱為獨具虎膽、叩問天門的英雄。因為試飛與常規飛行不同,投入試飛的新機在技術上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而試飛中所飛的高度、速度往往是在邊界狀態,飛行中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危險。他們必須敢于高空探險,用生命對未知挑戰。
試飛試驗極其重要,與設計和制造并列為航空工業的三大支柱;發達國家新飛機的試飛周期占到研制周期的50%—55%
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的試飛員“面對危險第一反應都是要保住飛機”,空中發生特情也不選擇跳傘。因為,“試飛員屁股底下的新機,帶著寶貴的科研數據,一旦掉下來,損失的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國防工業的成果,失去的很可能是一代飛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國外的試飛員在首飛一種新型飛機后,作為一種終身的榮譽,就不再試飛同型號的飛機,并且可以獲得享用終生的豐厚報酬。但我們的試飛員,從來沒有這種概念,往往完成首飛后,還將繼續在該新型戰機上完成一個又一個試飛科目,一次又一次飛出了新型戰機的優越性能和品質。因為,他們把強國、強軍作為自己畢生的使命、追求和榮譽,用犧牲和奉獻托舉中國空軍騰飛的翅膀。
你就更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不長的時間里,中國航空事業會讓世人如此刮目相看,殲-10列陣長空、空警-2000鯤鵬展翅、空中加油機精彩亮相、殲-15橫空出世。這種大發展、大跨越,正是這些極為優秀的天之驕子,與廣大科研人員和工業部門人員在一起,創造了一個個令中華民族傲稱與世的奇跡。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今天,中華民族之所以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正在于我們有無數個像試飛員這樣的英雄群體。(空軍工程大學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