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文創激發新活力
150家博物館、3400多家書店和各類圖書發行機構、2017年中國數字閱讀十大城市之首……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新文創活力排行》中,成都憑借人才活力、傳播活力、政策活力等方面的突出優勢,贏得綜合排名第一。
何為新文創?通過廣泛的主體連接,利用VR、AR、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實現高效的數字文化生產,以“文化+科技”打造文創IP,重構文創內容生態。
“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數字文化產業指數較2016年翻了一番,2017年成都文創產業總值占GDP超過了5%。”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周子祺認為,成都文創產業發展迅速有四點原因:優秀的創作者IP、堅實的數字化基礎、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廣闊的消費市場。
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成都加強了文創類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本土優秀人才引進、培育和激勵,在專家引進和本土專家培育中對文創人才予以傾斜,深入實施成都青年文藝家培育計劃……《中國新文創活力指數報告(2018)》顯示,在新文創人才活力方面,成都的新文創人才活力領先北上廣深,居榜單首位,成都本地高校正在培養的新文創相關人才數近7萬人。
從數字化基礎來看,今年3月成都出臺了《成都市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在數字經濟領域多措并舉,培育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奮力促進產業轉型、消費升級和民生改善。當前,成都正在加快數字技術應用,打造數字產業集群、創新信息服務產品供給,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新興軟件和電子核心產品制造業。
通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成都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建成公共文化服務超市和“15分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積極培育文化類社會組織,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信息云平臺。
“紅星路35號是2008年由成都市政府和錦江區政府共同打造的成都第一個創意文化產業園。10年時間,文創產業對普通百姓而言,已經從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的政策逐步發展到走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如今,從商場到街區,成都在很多地方都融入了文創元素。”正是看中成都巨大的文創消費市場,紅星路35號文創產業園總經理盧勇決定從傳統的載體提供商轉變成產業服務商,聚焦上下游企業,打造文創產業鏈。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表示,文創產業具有產業融合性強、附加值高、環境友好等特點,對于促進消費、擴大對外貿易、增加就業、增強社會凝聚力具有積極意義。中國正處于產業轉型的關鍵階段,新文創產業的出現符合絕大多數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作為新一線城市,成都在文創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后發優勢和較大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