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1日訊 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努力實現年均增長12%,穩步提升文化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到2035年,文化產業成為全市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國際性文化產業樞紐城市。
>>>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國經濟網“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庫”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打造動漫游戲產業之都。鞏固和加強動漫游戲產業全國領先的優勢,鼓勵和支持原創開發,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動漫游戲品牌。整合相關資源,鼓勵品牌授權經營,促進動漫“全產業鏈”和“全年齡段”發展。支持電子競技類游戲發展,培育全國電子競技中心。聚合全球動漫產業高端要素,繼續辦好中國國際漫畫節。
《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大文化產業投融資力度。充分發揮廣州市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引導各類民營資本、境外資本投資廣州文化產業。整合現有雷有文化企業資源,組建具有較大規模和實力的廣州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或廣州文化發展總公司),提高資產運營能力和企業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文化創意企業板”等投融資平臺的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鼓勵金融機構設立文化特色分支機構,開發文化產業信貸產品,建立融資擔保企業庫,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將廣州建設成為全國文化產業風投創投中心。
以下為《實施意見》全文: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穗府辦規〔2018〕28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落實《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推動廣州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獨具特色、文化鮮明的國際一流城市,經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傳承弘揚與融合創新,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對標國際先進城市,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推動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我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發展目標。打造一批形象特色鮮明、吸引力強、城市名片式的產、城、人、文和諧融合的特色文化街區,建成一批業態集聚、價值創新效應突顯的文化產業園區,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推進一批創新示范、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和平臺,集聚一批創新引領、創意豐富的文化產業人才,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使文化產業成為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和重要增長極。未來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努力實現年均增長12%,穩步提升文化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到2035年,文化產業成為全市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建成國際性文化產業樞紐城市。
二、主要任務
(一)突出重點領域,搶占文化產業新高地。
1.鞏固和壯大數字內容產業。大力發展數字互動娛樂、數字視聽、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出版、數字音樂等以數字內容為核心的相關產業。提升廣州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水平,引進一批國內外數字內容知名企業,培育20家數字內容領軍企業,創建10個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市級以上數字內容產業園區,打造全國數字文化產業新高地。
2.打造動漫游戲產業之都。鞏固和加強動漫游戲產業全國領先的優勢,鼓勵和支持原創開發,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動漫游戲品牌。整合相關資源,鼓勵品牌授權經營,促進動漫“全產業鏈”和“全年齡段”發展。支持電子競技類游戲發展,培育全國電子競技中心。聚合全球動漫產業高端要素,繼續辦好中國國際漫畫節。
3.推進傳媒影視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播平臺和標桿型媒體企業。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培育制作一批網絡劇、微電影、網絡大電影、網絡綜藝等影視精品。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影視企業,打造集影視制作、商業、娛樂、文化、度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國際一流影視制作與體驗基地。辦好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等影視品牌活動。
4.建設全國藝術產業中心。實施文藝精品工程,支持國有及民營文藝院團開展主題創作,重點扶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精品,推動全市演藝創作從“高原”走向“高峰”,積極申報“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大獎”等國家級、省級文藝大獎。以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國際演藝交易會等品牌活動為平臺,不斷提升廣州音樂和演藝產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大力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支持藝術品經營企業和交易平臺壯大發展,辦好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等藝術會展活動。
5.培育全球文化創意設計之城。積極申請加入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城市之“設計之都”。推進文化軟件服務、建筑設計服務、專業設計服務、廣告服務等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大力推動汽車設計、機器人設計、智能裝備設計、皮具設計、珠寶設計、服裝設計等優勢領域發展。提升廣州制造業和傳統商貿業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值。鏈接全球設計資源,建立一批成果交易平臺,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6.打造全球文化裝備制造中心。創建文化裝備產業集聚區(基地),加快燈光音響、舞臺演藝裝備、游藝娛樂裝備、印刷裝備、文化教育裝備、影院裝備、影視裝備等行業的發展。制定文化裝備類行業標準和行為規范,推動文化裝備制造向智能型、總部研發型、服務型、創意型轉變。鼓勵文化裝備企業開拓國際和國內市場,為各類大型文體盛事、專業演出場館、娛樂場所提供設備與技術支持。
7.超前布局文化產業前沿領域。高度重視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與應用,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虛擬現實產業、超高清視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開拓混合現實娛樂、智能家庭娛樂等消費新領域,推動智能制造、智能語音、三維(3D)打印、無人機、機器人等技術和裝備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應用,不斷豐富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
(二)激發市場活力,培育重點文化企業。
8.引進樞紐型文化企業。加大樞紐型、核心型總部文化企業引進力度,著力引進世界500強的文化企業地區總部和全國100強的文化企業總部及其研發基地、交易中心,吸引國內外知名文化企業入駐廣州發展。
9.壯大骨干文化企業。支持具有綜合實力的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組建企業集團,打造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百億級骨干文化企業。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戰略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集團)。
10.培育高成長文化企業。支持處于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鼓勵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支持處于成長期、發展前景廣闊的中小文化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新三板上市,打造若干在各自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三)提升服務水平,構筑文化創新發展平臺。
11.搭建文化會展交易平臺。做強做大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擴大市場交易和國際影響力,形成匯聚文化產業全行業的綜合性會展聯合體,把廣州建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文化會展中心。發揮南沙自貿區、白云空港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積極發展文化產品跨境電子商務,建設文化產品保稅區,打造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商品展示、批發、零售中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我市文化產業項目“走出去”。
12.搭建文化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和完善全市文化產業大數據平臺,推動文化產業資源的共享共建和有效利用。深化文化產業“互聯網+”,推動、加強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利用現代科技推動傳統產業創新。建設創新與創業結合、孵化與投資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文化產業雙創服務平臺。鼓勵對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活化利用和文創產品開發,創新嶺南傳統民間工藝的開發與傳播模式。
13.搭建文化產業智庫平臺。緊密聯系一批國內外文化產業專家、知名企業家以及相關領域有較大影響力的專家,建立文化產業專家庫,形成立足廣州、放眼全國、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文化產業智庫。及時把握國內外文化產業前沿問題,加強文化產業實踐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政府決策和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4.建設文化產業服務平臺。發展壯大各類文化行業協(商、學)會、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廣州文化上市公司產業聯盟、廣州文化產業投融資聯盟等行業組織的作用,在行業研究、標準制定、跨界合作、資源對接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四)強化輻射帶動,推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15.發揮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帶動作用。大力支持產業優勢明顯、效益好、后勁足、帶動輻射能力強的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重點推動動漫游戲中心、藝術品交易中心、版權交易中心、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影視基地、非遺傳承中心、音樂基地、演藝精品工程、國家廣告產業園、珠江國際慢島(長洲島)、一江兩岸文化產業帶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小鎮。建立全市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數據庫。加強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跟蹤研究、服務保障和業務指導,研究制定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政策,有計劃地儲備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加快我市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為文化產業提供有力支撐和發展空間。
16.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聚集產業資源,優化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全力推進我市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北京路文化核心區)創建工作,爭取在2019年建成國內領先、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廣州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影響力。推動其他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加速發展,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完善我市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推進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評定工作,配合我市產業結構性戰略調整,充分利用舊民居、舊村落、舊廠房、舊碼頭和舊倉庫等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培育若干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文化產業集群。將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相銜接。
三、政策措施
17.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整合現有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財政資金,設立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支持我市重點產業、園區、企業、平臺和項目的建設和發展。研究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確保資金的有效監管和使用。鼓勵各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參照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18.加大文化產業投融資力度。充分發揮廣州市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引導各類民營資本、境外資本投資廣州文化產業。整合現有國有文化企業資源,組建具有較大規模和實力的廣州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或廣州文化發展總公司),提高資產運營能力和企業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文化創意企業板”等投融資平臺的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鼓勵金融機構設立文化特色分支機構,開發文化產業信貸產品,建立融資擔保企業庫,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將廣州建設成為全國文化產業風投創投中心。
19.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小型微利企業等文化創意企業,在企業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產品出口等領域,執行國家規定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對文化創意行業個人所得稅、文化創意企業重組執行國家相關的稅收政策。對廣播影視、文化體育、動漫、出版、創意與設計等產業,執行國家相關的產業稅收優惠。
20.保障文化產業用地。將文化產業用地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實現“多規合一”,一張藍圖干到底。研究制定關于文化產業用地的具體政策措施,優先保障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土地利用,鼓勵利用“三舊”改造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引導和支持文化產業項目優先盤活利用存量土地。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劇場、博物館、美術館、文化產業園區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鼓勵市、區政府給予用地方面的政策支持。
21.擴大提升文化消費。利用廣州作為首批國家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契機,推動“廣州市文化消費積分通”計劃,通過政府采購、消費補貼等途徑有效拉動文化消費。推動文化元素融入商業業態,鼓勵把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支持文化綜合體建設,完善文化消費配套設施,支持社會力量在大型商業綜合體、中心城區戶外空間舉行藝術展覽和演出活動。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推動文化消費線上線下融合創新,鼓勵開發新型文化消費金融服務模式。
22.大力引進和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出臺廣州市文化產業高端人才緊缺目錄,重點引進扶持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影視傳媒、文化裝備、文化外貿等領域的復合型產業領軍人才,著力引進大師級、引領性人才,給予一定的人才經費資助或項目經費資助,所需資金在我市人才培養和獎勵經費中統籌解決。同時在住房保障、安家落戶、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加大對符合條件的文化產業人才的人才公寓、公租房保障力度,加大對文化產業人才的醫療保障力度。實施文化產業人才青苗計劃,培養和扶持有潛力的青年文化產業人才,重點扶持“文化產業優秀創新團隊”“羊城青年文化英才”。鼓勵文化創意企業以無形資產、技術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對骨干人才的激勵力度。推進用人制度改革,完善文化人才分類評價。對獲得國際性、國家級、省級各類精品工程、文化藝術獎項的主創人員給予獎勵。
23.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深化“文化+”理念,認真落實《市金融工作局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市財政局 市商務委 市知識產權局關于印發〈廣州市推進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穗金融〔2017〕11號)、《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我市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實施意見》(穗府辦函〔2017〕223號)、《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0)的通知》(穗府辦函〔2017〕273號)等產業融合發展政策,研究制定影視、非遺等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探索文化產業跨要素、跨行業、跨平臺融合發展新路徑。
四、制度保障
24.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廣州市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研究推進文化產業的重大決策部署。發揮各成員單位的作用,強化宣傳文化部門的主力軍作用,加強部門協調合作,統籌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各區應結合實際,落實專門工作人員,形成市、區聯動的工作格局。市各級政府要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來抓,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督促檢查。
25.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推進文化領域有序開放,在互聯網、文化、文物等專業服務業爭取先行先試更多的擴大開放措施。深化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工作。解除捆綁在文化市場準入方面的法律、法規之外的限制措施和指標,推進文化領域有序開放,鼓勵文化企業開展版權運營和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簡化商事登記程序,放寬注冊資本和相關條件,在核名、商標保護等方面給予支持。提升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水平,創新文化市場監管方式,建立健全文化市場信用體系,完善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營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
本實施意見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2月26日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18年12月28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