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張相成/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邵希煒)近日,央行發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其中提到:“從國內看,房地產、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進入調整期。”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百姓也明顯感覺,房地產、汽車行業似乎不是特別景氣。“這是完全符合規律的。”在中國經濟網2019兩會特別節目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即使房地產業增速放緩,甚至是“零增長”,它們對于國家經濟的影響仍然相當大,“經濟穩定還得靠它。”而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劉世錦認為,隨著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出現,將產生新的消費需求,從而“對這個傳統產業產生一些拉動作用”。>>請點擊進入訪談專題
房地產業增速放緩“完全符合規律”
房地產曾是拉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產業。在2012年左右達到歷史需求峰值后,中國的房地產產業開始增速放緩。“什么叫做‘歷史需求峰值’呢?就是從整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來看,公眾對某一種產品的需求量最多、增速最高的那個‘點’出現了。隨后這個產業本身的增速就會減緩,然后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速也會減速。”劉世錦表示,這種變化完全符合歷史規律:“從國際上來說,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米以上時,基本就趨于飽和了。目前,中國城市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已經超過30平米了,也就是說人們的住房需求相對滿足了。”
雖然房地產行業增長最快的時期已經過去,但并不意味這個行業不重要。“現在是低速增長時期。即使未來是零增長,維持原有的那個量還是非常大的。假如房地產總量上是零增長,但房地產還會存在以新換舊的替代性需求,而這個需求仍然是一個很大的需求。”劉世錦表示,“房地產行業對國家的經濟影響仍然相當大。也就是說,(國民經濟)增長不一定靠它,但穩定還得靠它。
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將激發汽車行業潛力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銷量為2808萬輛,比上一年下降了2.8%。這也是28年來,我國汽車銷量的首次下滑。
街頭停放的共享汽車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邵希煒/攝
劉世錦認為,需要用新技術、新模式來激發汽車行業的潛力,增加新的需求。“比如說新能源汽車的出現,這就是技術上的進步;未來可能還會出現無人駕駛汽車。使用模式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說租賃,比如說共享汽車等,這實際上都提高了汽車的使用率。”
劉世錦表示,一些新的技術、新興材料、新的設計的出現,都將會對傳統產業產生拉動作用。不過他也強調,房地產、汽車等行業,“至少在目前的技術和應用水平上,峰值期已經過去了。你不要再期待它們像過去一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
(責任編輯: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