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名村古鎮怎么就變成了“空殼村鎮”
編輯部:
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傳統村落保護,不少傳統村落知名度大增,慕名而來的游客增多,住民宿成為比較流行的一種旅游方式。然而,據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楊福泉調查,目前一些傳統村落、名村古鎮逐漸成為“客棧村”和缺少原住民生活的“空殼村”,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也不利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白沙鎮玉湖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和云南省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近幾年有很多外來商戶來到玉湖村租賃民宅開展民宿客棧經營。據了解,這些外來商戶出價高,不少村民就把老宅出租給外來商戶,并出現了私自違規建房占地的情況,截至2017年6月,玉湖村一戶兩宅的有60家,一戶三宅的有2家,已經圈地尚未建房的有17家,共計79家。到2018年年底就已經有47戶商戶通過出租宅基地經營民宿,還有不少外來商戶來與村民談租房辦客棧。
在麗江,最早外來商戶租原住民的宅院開辦客棧的是在世界文化遺產地大研古城,很快形成蔓延之勢。大研古城原住民通過出租宅院增加了收入,大量的原住民遷出古城,在城郊小區另購住宅。大研古城逐漸形成了一個沒有原住民居住、古城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方式隨著原住民遷出而流失和變異的局面,給古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麗江市寧蒗縣瀘沽湖畔的落水村是個著名的摩梭母系制文化村和旅游名勝地,通過村委會的有效組織,采取資源共享,每戶村民都可以參加且能得到利益的旅游組織方式,促進了村里的旅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曾授予落水村“模范社區”的稱號。原來落水村的家庭客棧大都是村民自己經營,后來逐漸有外來商戶到落水村通過租民房進行民宿經營,由于商戶給的租金比較高,村民出租客棧給外來商戶經營就逐漸蔓延開來,久而久之,不少村民就搬出了自己的老宅,在村內另建新宅,于是就出現了后來比較突出的違法用地問題和違法(章)建設行為。
麗江束河古鎮的發展模式則與大研古城不同,受到學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嘉許,被稱為“束河模式”。楊福泉認為,束河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堅持了一種“分區制”的發展方式,既有在傳統古村落基礎上依循本地村落傳統建筑格局和民居特色的古鎮拓展,建蓋了不少小橋流水青瓦白墻的納西民居式建筑,還保留了村落的田園風光和村民們傳統的日常生活格局,留住了原住民,具有一種比如今原住民不斷搬走的麗江古城更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觀優勢。
在位于大研古城邊緣的文林村,很多老宅院也已出租給外來商戶做民宿。但村委會和村民經過充分協商后,在文林村現有的土地上進行整村規劃整村發展,在集體土地上擴建了村民可以集中居住的社區外圍空間,所有新建的民宅都保持了納西族庭院民居的特色,并引入水源形成大研古城原有的“小橋流水”特色,建設了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社區戲臺、石牌坊等。村里還組織了本地傳統樂舞協會,形成了很好的鄉村文化氛圍。文林村提出的目標是要傳承和延續如今在麗江古城大部分區域都已經消失了的常態民俗文化。
楊福泉認為,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名村名鎮都有逐漸向“客棧村”發展的趨勢,原來以原住民的生活為基調的村寨社會格局和文化習俗逐漸發生變遷,如果原住民逐漸外遷在更接近城市的小區另買新居居住,那這個原來的文化名村也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沒有原住民居住并進行文化傳承的“文化空殼村”。無論鄉村的發展是走哪種路徑,是引進實力雄厚的外來公司與村社合作發展旅游(如束河古鎮),還是諸如通過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合作社來經營旅游(如玉湖村),還是通過村民自己開客棧辦民宿(如落水村原來的模式),還是推進集體經濟讓村民受益(如文林村),最重要的是要留住村民,讓村民參與其中一起來推進社區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延續本村文脈,在延續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不能重蹈大研古城的覆轍,民宿發展了,游客增加了,原住民卻逐漸走光了,失去了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楊福泉建議,有關部門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在大力促進村寨的民宿旅游發展的同時,應事先規劃,通過村民參與討論的方式決定發展哪種形式的旅游方式,防止村民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后,逐漸搬遷到條件更好的城里買房居住,而把自己的住宅租給外地人經營,坐享房租,不再參與村子的日常生產生活和文化延續活動。而這個前瞻性的研究需要國家、集體和個人齊心協力來實施,要有相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的制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民宿旅游的快速發展而使一個個文化名村古鎮逐漸成為只見游客和漂亮房子的“客棧村”、缺少了原住民生活其中的“空殼村鎮”。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