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哪些風險藏在我們與真相之間?

    2020年07月27日 09:3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陳席元 余俊杰 柯高陽 朱國亮

      原標題:哪些風險藏在我們與真相之間?

      透視“名校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新聞反轉背后

      近日,江蘇南京一起“小區外賣失竊案”在被部分媒體以“名校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為核心內容進行傳播后引發社會關注。由此引發的輿情涉及行政執法尺度、困難學生補貼甚至社會公平等多個方面。20日,警方公布該案調查真相,證實相關傳播信息嚴重失實,輿論隨即發生反轉。

      為何近年來新聞傳播中“反轉劇”不時出現?在我們與真相之間還藏著哪些風險?社會法治與媒體素質如何提升?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名校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是如何誕生的

      不久前,江蘇南京一小區多次發生外賣被竊,警方調查發現系該小區居民所為。據警方介紹,由于該居民涉嫌多次盜竊,被刑事拘留。

      普通的“小區外賣失竊”是如何變成“名校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的?記者對其間傳播鏈條進行了梳理。

      記者發現,有兩家地方媒體分別于16日、17日報道了失竊案。16日的報道中介紹了當事人是“公司職員”“因外賣被偷過一次,此后便起了報復之心,下班后看到小區門口有什么就偷什么”等信息,未透露更多身份背景細節,該報道未引起關注。

      而17日的報道中有關人員突然將當事人介紹為“考研大學生”,且出現“為供其深造,家中其他3個兄弟姐妹輟學”等說法,并以此警示人們莫因小失大、自毀前程。

      據記者觀察,正是17日報道中的信息突然被眾多自媒體和傳統媒體交叉轉引傳播,并在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上形成熱點。“名校貧困大學生偷外賣度日被抓”輿情由此成型,各種針對執法部門、教育行政部門的無端批評開始涌現。

      輿情持續發酵到20日,當天警方公布調查結果:當事人李某某2018年畢業于湖南省衡陽市某大學,當年來南京工作,目前在南京某公司,有固定收入,租住在雨花臺區某小區。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務農,二姐、三姐分別在北京、海南工作。據調查及李某某供述,今年5月31日,其購買的外賣餐食在小區門衛處被人拿走,遂產生報復和占便宜的心理,當日起在上述地點多次盜取他人外賣餐食。

      此后,權威信息被社會接受,無端批評快速消退。

      北京市一法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兆成介紹,我國刑法對盜竊罪有明確規定。本案李某某多次盜取他人外賣餐食,其行為已涉嫌盜竊罪,警方依法予以處置合情合理。

      哪些風險藏在我們與真相之間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沈陽、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教授支振鋒等認為,受當前傳播“碎片化”“流量至上”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新聞傳播中的“反轉劇”時有發生,當前在公眾與真相之間仍潛藏一些“傳播風險”。

      ——權威信源信息不夠準確。“不實信息是經機構媒體的報道和自媒體的‘腦補’而生,但其‘靈感’往往來自權威信源發布的部分新聞信息。”沈陽認為如權威信源信息不夠詳實,更容易引起傳播失實。

      記者發現,此次正是有辦案人員釋放出當事人為“知名大學本科生,目前正在準備考研”“為了他能讀本科、讀研究生,其他3個兄弟姐妹都輟學了”等不夠準確、完整的信息后,其他媒體“腦補”跟進形成輿情風暴的源頭。

      ——有部分媒體職業素養不高,有的甚至罔顧操守一味逐利。此次事件中,部分知名網絡媒體未核對關鍵信息真偽就進行報道,導致失實信息在部分媒體間被交叉轉引。

      另外,據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存在部分網絡賬號為獲取流量和廣告進行惡意營銷,或無中生有造熱點,引發社會恐慌;或冒用權威人士名義,發布謠言誤導公眾;或炮制聳人聽聞標題,引發群體焦慮和不安……這些行為擾亂了正常網絡傳播秩序。正是此類自媒體賬號為“引流”獲利唯恐天下不亂,故意用失實信息煽風點火、制造輿情。

      ——公眾的信息局限和法治意識短板增大傳播風險。蘇州大學融媒體發展研究院院長陳一認為,此次輿情引發對“困難大學生補助”措施的質疑,一個原因就在于普通公眾獲取此類措施信息的局限性較大,對此不夠了解。事實上,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我國學生資助實現了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另外,支振鋒指出,不少人對自身網絡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認識不到位,也助長滋生了大量傳播不實信息的行為。他提醒,應特別警惕這種在網絡傳播中,傳播越快捷卻離真相越遠的風險。

      全社會應持續提升法治與媒介素養

      “權威信息釋放后,大眾沒有再受自媒體情緒化煽動;執法機關表現規范到位,兼顧法理情理。”支振鋒認為,總體上看,這起事件體現了我國公眾法治意識的進步與有關部門法治素養的提升。

      但他也提醒,此類“反轉劇”不時出現,有關各方應共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嘗到炒作的甜頭后,不法分子可能變本加厲,嚴重損害網絡空間治理。”中國傳媒大學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建議,網信部門要善于區分具體傳播行為的動機,依法懲治混淆視聽者。

      近期,全國“掃黃打非”辦將針對自媒體從事虛假新聞等不法活動開展集中整治。

      另外,廣東省網信辦相關工作負責人建議,應嚴格執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壓實內容平臺的主體責任,遏制“博眼球”“流量至上”等不良導向,清朗網絡空間。

      陳一建議,網警、網信、宣傳、司法等部門應形成聯動機制,對于熱點問題及時發聲,強化信息發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縮小不實信息的傳播時間和空間。

      “輿論反轉事件頻頻發生,除了反映出媒體須加強業務能力,也暴露出社會層面存在的媒介素養與法治意識不足問題。”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明說,“在當今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只有在提升公民媒介素養的同時提升法治意識,才能真正縮短自己與真相之間的距離。”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郭博文 )

    哪些風險藏在我們與真相之間?

    2020-07-27 09:3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查看余下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灭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三上悠亚破解版|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和武警第一次做男男gay| 黄网站色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激情狠狠综合五月|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爆乳少妇在办公室在线观看|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bt欧美bt精品|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视色|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天堂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8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欧美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免费日韩一级片|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久久久| 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 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在线观看|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免费大全| 丰满肥臀风间由美357在线|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欧美亚洲另类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