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位于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角 再現漢代百姓生活場景
市民可“考古”的遺址公園啥樣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可以“考古”的公園正在建設中。這就是路縣故城遺址公園。
路縣故城遺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角,是一座淹沒于地下的漢代古城,2016年考古時被發現。這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圍內年代最久遠的城池遺址。
2020年,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先行啟動區一期工程啟動。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在這座漢代古城的遺址上將建起一座公園和博物館,生動展示路縣故城的考古發現、前世今生。公園和博物館主體將在2022年建成。
還原 故城城墻模擬再現
路縣故城遺址是北京系統開展考古的最大規模遺址,目前考古工作還沒有結束。規劃中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占地面積約113公頃,配合考古工作,遺址公園分兩期建設。
其中,一期為城墻外的保護區域和核心區的城墻部分(約58.4公頃),古城墻遺址上覆土2至2.5米,種植高大喬木,恢復古城墻輪廓,古城外按照城市公園標準進行永久綠化,實施綠化面積876畝。二期為除城墻外的核心區域(約29.5公頃),古城內以考古初勘結論為依據,采用種植容器苗和裝配式木棧道、玻璃棧橋等方式,隨考古挖掘進度移動,營造互動式考古體驗。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團隊介紹,在對遺址公園進行全面的勘察后,他們確定了遺址公園的設計策略,也就是“筑城、溯源、理水、展綠”。
所謂“筑城”,是基于保護文物原則,采用堆土模擬故城城墻,恢復城內路網,在城墻頂上列植喬木,凸顯古城輪廓。“溯源”,是全園以百姓之城為理念,充分展示考古成果。利用高參與度的主題場地,漢風古韻的小品、構筑物等展現漢代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場景。
“理水”是將遺址公園內豐字溝水系與南側行政辦公區水系貫通,結合旱溪解決園內的排水,增加園內濱水體驗;未來豐字溝端口與減河連通。“展綠”,是利用微地形、旱溪、高低草地、生態綠島來打造多樣的植物空間,保留現狀大樹,營造四季特色景觀。
市園林綠化局規劃發展處劉明星處長介紹,以“百姓之城”為理念,公園設置了古城遺址展示區、護城河遺址展示區、文化互動區、濱水景觀區、文化游賞區五個區域,充分展示考古成果。
綠化“漢代植物”筑起城墻樹陣
當前正在進行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現行啟動區一期的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人員利用渣土和建筑垃圾,堆疊出了蜿蜒起伏的微地形。栽下的景觀樹錯落有致,樹下覆蓋著百日草、假龍頭、千屈菜等鄉土地被。一條用來匯聚雨水的旱溪在林地邊蜿蜒,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和蓬勃生長的野草,讓這條近自然的河道充滿了野趣。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座遺址公園綠化建設最特別之處在于樹種的選擇。”項目負責人介紹,在保留現狀大樹的基礎上,首要選取華北地區自漢代就有記載并有文化內涵的植物作為園區骨干樹種,例如國槐、銀杏、白皮松、海棠等,這類景觀植物的應用將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營造漢代歷史氛圍。
另外,城墻樹陣是公園景觀建設的一大亮點。所謂“城墻樹陣”就是在城墻上覆土種植國槐樹陣,以三排國槐樹陣為骨干,局部樹陣替換為油松,保證冬季城墻輪廓,結合現有地形種植條件,搭配春花花灌木、秋色葉樹來點綴城墻,強化四季城墻效果;以植物形態強調城墻形狀,并在緩坡處種植淺根系的低矮植物,增加景觀效果。
遺址公園緊鄰市政道路,將在場地外圍種植連綿的高大喬木打造林蔭效果,起到與市政道路視覺隔離的作用。遺址公園古城內以栽種淺根系植物和布置容器苗為主,打造開闊的視覺感受,凸顯古城的格局。
通過外圍生態林、高低草地、生態綠島、道路林帶、旱溪綠島、城墻樹陣等,遺址公園將打造出色相分明,開闊舒朗,體驗宜人的綠色空間。
互動 沉浸式體驗探坑考古
遺址公園內將展現不少考古元素和漢代元素。如在入口處,利用故城遺址區內挖掘出的考古文化斷層面作為墻體元素,配上遺址公園的名字。中軸道路復原展示區的中軸土路上通過漢代車轍印、百姓的腳印等來營造漢代故城城門口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道路兩側配置漢風系列燈具,座椅以及垃圾桶等,營造古樸氛圍。
結合考古資料,遺址公園將利用景觀手段設計模擬考古體驗區。在模擬探坑中對漢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態,生活起居的場景進行意向型復原,并在探坑中預埋一些仿制的文物,讓游客能參與到考古挖掘的過程中。另外通過三維動畫等計算機先進技術將圖像、聲音、動畫、虛擬現實、交互式操作等虛擬展示手段結合運用在遺址展示中,讓游客獲得沉浸式的考古體驗。
除了室外的考古探坑,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內還將建設一座博物館。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漢代五銖錢、漢代陶紡輪等文物,以及古城的歷史沿革,將在博物館中生動展示。預計這座博物館將在2022年建成。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建成后,將具備遺產保護、文化體驗、生態休閑三大功能,充分展示遺址公園功能的全貌與文化價值,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綠色遺址公園。
新聞鏈接:
路縣故城是如何被發現的?
路縣故城被發現源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2016年,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設的考古工作啟動。考古人員查閱文獻得知,通州自西漢伊始就設置有縣城——路縣縣城,清乾隆年間,地面還有城墻遺址。但時過境遷,地表上的城墻早就不見蹤影。為最大程度保護文物,考古人員進行了“地毯式”勘探,終于在現在的古城村周邊發現了深埋于地下的漢代城墻夯土。
考古發現,這座建設年代不晚于西漢中期的古城,由城墻、城壕、城內遺址區、城外居住區、手工業區和墓葬區組成,構成了完整的城市體系。伴隨考古發掘,還出土了大量遺跡和文物。這些遺跡和文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漢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折射出了漢代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了漢代閎放質樸的社會風尚。文物部門介紹,路縣故城是通州行政建置之始,該遺址是重要的歷史見證物。
2017年,路縣故城遺址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就在2017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將路縣故城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與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統籌考慮。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建成后,將成為城市副中心一處重要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