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整治飯圈亂象,平臺要帶頭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強調將加大對“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會行為和現象的治理力度。其中多個互聯網平臺被主管部門點名批評。
當前,大多數互聯網平臺都是基于社交網絡而運營,可以說,每個平臺就像一個社區,而平臺方就是其中的負責人,天然承擔著管理的義務,有責任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網絡社交環境。但目前來看,面對種種“飯圈亂象”,一些平臺方在處理上總顯得有些后知后覺——總是等到事情發酵到不好收拾的地步,才會有所行動。這些“不作為”“慢作為”的表現,無形中為“飯圈亂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最好的溫床。
但為什么互聯網平臺對此類現象反應如此慢呢?這顯然是不符合互聯網的快速、靈敏的特性。其中的蹊蹺就在于“流量”。無論是聲援打榜,還是開團罵戰,種種“飯圈”作妖的行徑,無疑都會帶來一個十分可觀的數據——流量。這對于以此為重要KPI(關鍵績效指標)的社交平臺來說,是難以抗拒的。于是乎,一些平臺方與“飯圈”背后的推手達成了某種心領神會的默契,放任自流之余,還會刻意營造更符合“飯圈生態”的平臺環境,比如會推送相關煽動性強、主觀片面的信息,制造話題、挑起爭端等。
誠然,“飯圈亂象”根源并不在于平臺,但平臺方不應成為那只“推一把”的手。把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推進網絡暴力的漩渦,不僅會荼毒青少年的價值觀,還可能攪起更大的風浪,被其反噬。畢竟,“飯圈亂象”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圈子的“家丑”,還可以正常內部消化處理。但當丑態頻頻“出圈”,影響絕大多數普通用戶的使用體驗,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案例可能又會多添一例了。對此,平臺方應當積極作為,完善相關管理功能,強化內容監管,針對一些惡意誘導、教唆言論,應該及時處理剔除,并對不良用戶貼上相關標簽,提醒用戶。此外,平臺方要對自身進行約束,及時調整自身存在的問題,克制不道德的逐利行為。若事態不見好轉,下次主管部門恐不是點名批評這么簡單了。(陳文杰)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