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清晨6點半,天色微亮。走進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世紀佳苑小區(qū)的扶貧手工藝品加工車間,這里早已熱鬧非凡,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
“這些傳統手工品,當地居民基本都會做,只需要經過簡單培訓就能上崗,既能照顧家庭,每月還能獲得至少2000元的收入。”扶貧車間創(chuàng)始人嚴芳說道。
2015年,遠嫁深圳的嚴芳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日子。可是,每次回家鄉(xiāng),看到鄉(xiāng)親們苦于找不到好的就業(yè)渠道,嚴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定通過幫助鄉(xiāng)親們擺脫這樣的局面。
2016年,在貴州開陽縣雙流鎮(zhèn)三合村的支持下,嚴芳組建了流合大山手工業(yè)品制作團隊,2017年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并由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8名員工發(fā)展到今天的400多人。
自企業(yè)創(chuàng)立后,她便一直把精力放在了扶貧車間上,并且教會了搬遷群眾很多的手工藝品加工技術,大家都稱她為“巧娘”。
初來就業(yè)的群眾沒有技能基礎,做出來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嚴芳依然照單全收,她會私下把這些質量不過關的貨又送回加工車間,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后來,隨著車間產品品質的明顯改善,大部分職工每月平均能掙到2000多元。
村民黃成香便是其中一人。“我串珠子一個月可以領到2000多元的工資,自從今年5月份車間引進了頭巾和婚紗項目后,我現在可以領到7000元左右工資”。記者從黃成香的工友口中了解到,如今,她是車間里操作速度最快的員工,于是大家給她起了個“快手”的綽號。
“在這里每月可以做到3800元,又可以照顧家人,蠻好的!”家住世紀佳苑小區(qū)的搬遷群眾楊中艷,每天早上6點起床,打理好家中事務后便到樓下的扶貧車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樣的工作規(guī)律,她已經堅持了2年。
現在,扶貧車間中上百個像黃成香和楊中艷一樣的家庭主婦告別了串閑門、嘮閑嗑的生活,逐漸變成了“快手、巧娘”,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è)增收。
在嚴芳影響和感召下,這些“巧娘”們也變得越來越有理想、有愛心。
以前,車間的原材料需要花錢雇人搬運,現在職工家屬主動出車出力,不要企業(yè)一分錢的搬運費,大家都在為車間的發(fā)展不斷貢獻力量。
2018年,村里有位年輕人突發(fā)腦溢血,但家中沒有錢醫(yī)治,嚴芳得知此事后,自己先拿出1萬元,然后號召“巧娘”們積極捐款,幾天下來,車間職工們籌齊了醫(yī)療費。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遠在深圳家中的嚴芳得知家鄉(xiāng)抗疫后勤物資緊缺后,立即向開陽縣慈善總會捐贈了一批抗疫物資,車間內的職工聽聞這件事后,主動和嚴芳聯系,紛紛參與愛心捐贈行動。
談起變化,嚴芳告訴記者,她感覺搬遷群眾在這里務工,最大的變化不是賺得多了,而是大家慢慢越來越有夢想、有奔頭,敢想敢干。一個“巧娘”的力量是有限的,無數個“巧娘”的力量則是無窮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