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名單,全國15座城市入選,四川成都位列其中。作為目前全球游客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成都更加任重而道遠。其示范效果如何體現?在現有文旅業態上,如何以創新激發消費?哪些經驗值得推廣?記者就此進行了相關采訪。
政策先行 構建清晰文旅消費格局
為激發文旅消費潛力,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設施更完善、消費結構更合理、消費環境更優化,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8月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2年,建設30個示范城市、100個試點城市,形成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體系。
在西南地區,就文旅消費的產業提能升級來看,成都作為示范試點,與其強有力的支持政策密不可分。
近年來,成都把文化名城建設擺在城市發展的全局位置,通過出臺《關于弘揚中華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決定》,成立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天府文化為靈魂、以公園城市為本底,引領文化消費產業提能升級;印發《關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將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納入城市戰略發展目標;印發《成都市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方案(2017—2020)》《成都市發展周末文化旅游經濟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關于發展全市夜間經濟促進消費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了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具體舉措和安排部署。
堅持政策先行、系統設計,成都構建了清晰的文旅消費格局。過硬的基礎框架讓成都文旅行業即便在2020年的疫情下,也表現出了強大韌勁和巨大潛力。
記者了解到,2020年2月以來,成都在保障企業安全復工復產、切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強化財政精準紓困的同時,幫助55家文旅企業達成1.3億元的貸款融資意向,并通過發放共計約2億元的消費券補貼、公布100個夜間經濟示范點位的形式推動文旅消費,重振文化旅游信心。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金鵬認為,在后疫情時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文旅消費新格局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對此,成都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將文旅行業的低頻消費向高頻轉化。
2020年,成都舉辦了2020天府古鎮旅游節、2020天府綠道休閑旅游節、首屆成都夏季熊貓冰雪節、首屆天府芙蓉園國際燈彩節等一系列文旅推介活動,不僅帶來新一輪的文旅產業增長,也成為成都實踐“內循環”激發國內城市間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嘗試。
此外,成都把握疫情帶來的新變化、新趨勢,大力發展鄉村游、生態游、定制游、研學游等新產品、新線路,打造了一批A級林盤景區和鄉村旅游體驗地。如邛崍市茶蘭景區椒蘭山房,202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4萬人次,同比增長240%;都江堰市川西音樂林盤,202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同比增長66.67%;魚鳧濕地的“心語星宿·泡泡屋”民宿2020年7月出租率達到100%。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月至9月,成都全市接待游客13295萬余人次,旅游總收入1784億余元,分別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一、第二。
雙輪驅動 凸顯城市文旅消費辨識度
2021年元旦期間,成都音樂坊熱鬧非凡,“音曜天成”青年樂隊獻上經典搖滾串燒;“市事如意”元旦主題集市上,磁帶唱片、復古手作、文創好物等特色產品琳瑯滿目;“2021中國成都國際漢服節”為廣大游客帶來一場天府古鎮·平樂漢服國潮視覺盛宴……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結合新潮音樂、時尚巡演等多種方式,開啟了新一年文旅消費浪潮。
如果說政策引領文旅消費發展新航向,那么成都深厚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則讓城市的文旅消費辨識度與美譽度愈發凸顯。
據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緊緊圍繞“三城三都”建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構建多處代表性文旅消費新場景,提升成都文化旅游吸引力。其中,主要以夜間經濟、周末經濟為“雙輪驅動”的模式,全面激發居民文化旅游消費需求,顯著提升了消費增長潛能。
“和前幾年相比,不僅有大熊貓、都江堰、武侯祠等網紅打卡地,夜晚也多了很多好去處。”第二次來成都旅游的西安游客李興成表示。如今在成都,白天,游客可以在太古里觀時尚之潮,在大慈寺品千年煙火;夜幕降臨,望江樓、安順廊橋、琴臺路、錦江兩岸景觀照明勾勒出美麗的蓉城之夜,游客還可乘畫舫夜游錦江,感受成都的歷史與詩情。
此外,成都從12個方面營造“自然生態·怡情養心”周末休閑度假地消費新場景,推出實施周末文旅消費優惠制等7條優惠措施,打造新型文化消費品;在影視、動漫、直播、游戲等多領域發力,釋放消費潛力。尤其是咪咕音樂,疫情期間用戶規模快速上升到1億,較疫情前增長46%,產值同比增長75.9%;完美世界文創園攜手中國電信打造全國首個“5G+VR+云”線上公益演唱會,僅2020年上半年就開展了100余場線上演藝活動。
為引導文旅消費年輕化,成都還組建了中西部首只文創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成立西南首家文創支行,引育阿里文娛、可可豆等全國知名企業和團隊,涌現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王者榮耀”等一批“成都造”現象級文創IP,還以重要音樂演藝品牌為牽引,大力促進和帶動音樂文旅消費,吸引知名音樂人在蓉設立工作室,推動成都影視硅谷、中國電影小鎮等重大影視載體相繼落地。2019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1459.8億元,同比增長24.5%;音樂產值達481億元,同比增長21%。
根據第三方數據,成都在假日旅游人氣榜上排名全國第二、在年輕游客最關注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中排名全國第一、夜游熱度排名全國第一。
激發熱情 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
買圖書、看電影、逛文博景區、購文創產品……成都市民只要打開手機App完成線上支付,就能獲得積分返還用于再消費。早在2018年初,成都就推出了全國首個文化惠民消費線上支付平臺——“文創成都”App。注冊用戶下載并完成實名注冊后,即可獲得10個文創積分,1個積分等值于1元人民幣。該平臺上線初期就吸引了劇目展演、圖書、電影、文創產品、文博景區門票五大類近百個商家作為試點商戶入駐,線上銷售文化類商品達300余種。
“讓文旅消費更便利、享受政府補貼更精準,是我們打造‘文創成都’的目的。”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互聯網+金融”這一創新模式,將發放文化惠民消費券(卡)或直接補貼商家等方式,變為線上支付、實時完成的“消費+補貼”新途徑,讓市民的消費選擇更具自主性,從而激發消費熱情。
不僅如此,2020年5月14日18:00,成都通過微信、支付寶、云閃付3家平臺企業發放消費券“紅包雨”的形式,向報名成功的消費者隨機派發消費券包,涵蓋餐飲、百貨、旅游、住宿、文創、娛樂、體育等文旅生活服務類企業。當晚,市民王林根據消費券提供的文創類商家信息,來到一家位于成都市長順上街、名為“鋼鐵月球流行幻想”的書店購買圖書。據他透露,在書店收銀臺等醒目位置,均擺放著消費券的提示牌,或懸掛、張貼了“成都新消費 用券更實惠”的活動海報。在店員的幫助下,王林通過消費券購買了原價68元的暢銷書《反脆弱》,最終消費48元。
“除了書店,本次消費券中的演藝、非遺體驗等項目對我而言都非常實用。”王林表示,自己從事寫作工作,經常需要體驗文化生活。疫情期間,他只能通過線上閱讀保持工作狀態,消費券不僅為他提供了出門消費的動力,還優化了消費體驗,“感覺錢總算花在了刀刃上”。
成都通過先行先試,交出了“以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為統攬、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的滿意答卷。
為滿足人民文旅消費需求,成都大幅提升文創載體供給。截至2019年底,成都建成文創園區面積超過880萬平方米、文創街區(社區、村落)178條(個)、文創空間1000余個、博物館158家,培育規模以上文創企業2098家,文創企業營業收入達6348.7億元。平均每萬人擁有電影銀幕超過0.61塊,縣級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超過1.1本,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1459.8億元,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達到10.4%,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從旅游載體能級看,截至2019年,成都建成國家A級旅游景區91家、國家(省)級旅游度假區14家、國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13家,實現旅游接待總數2.8億人次(同比增長15%),旅游總收入4663.5億元(同比增長25.6%),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了5000億級的文化和旅游消費市場,有力助推成都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成都逐漸形成了以“三城三都”為引導,以滿足游客和市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為導向,以夜間經濟、周末經濟和新經濟為引擎,以多極多點文化消費活動為支撐,以“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為核心的綜合型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