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東廣州而言,嶺南文化的千年浸潤,紅色城市的百年星火,以及40余載探路改革開放賦予的銳意與勇氣,在漸次塑造著廣州這座城市文化基因的同時,也默默涵養著其厚積薄發的持久動力。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
“廣州好,城古越千年。飽閱滄桑消劫燼,緬懷締造接前賢,山立五羊仙。”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際,時任廣州市長的朱光賦詞《望江南·廣州好》五十闋,閱盡嶺南商都的千年滄桑,抒發了革命者和建設者的壯志豪情。
轉眼一甲子,今日的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以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為總牽引,堅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努力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把嶺南文化的“種子”種進城市更新的街巷
隨著城市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城市更新熱度不減。在此過程中,如何讓城市保留其記憶和肌理,讓城市更新實現預期的引人、聚人、留人目標,成為擺在諸多城市面前的挑戰與機遇,廣州亦然。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繡以其鮮活細膩聞名于世,如今廣州正在浸透著嶺南文化的城市藍圖上,以一手“錦上添花”的功夫,“織就”著一個個飽含羊城新韻的歷史街區。
永慶坊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青磚小巷、麻石路面,走進巷子的咖啡店,鼻腔中氤氳著咖啡的香氣,和著不遠處低回纏綿的粵劇曲調,不禁讓人想起廣東著名作家葉曙明對這座城市的形容:廣州像河流,具有包容性、流動性、靈活變化,順則有容。
廣州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永慶坊一期改造通過“非遺街區”形式,讓廣州保存最為完整的騎樓建筑群,與粵劇曲藝、剪紙、西關打銅、廣彩、廣繡等非遺文化資源,實現雙向促進,從而改變過去非遺缺乏集中展示、銷售、體驗場所,難以形成聚集效應,以及永慶坊一帶缺少形象鮮明、體量可觀、能讓游客較長時間停留、觀賞、娛樂的代表性產品的局面。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對于永慶坊而言,也是其修煉“內功”的一年:8月,廣州首個非遺街區開街;10月,一批潮流品牌、創意餐飲批量進駐永慶坊;12月25日,廣州永慶坊“朝嘆晚蒲——生活藝術節”啟幕。
扎根永慶坊的創業者賴朝陽,2020年開發了一系列活字印刷研學課程,很受年輕人喜歡。“真是幸運,慶幸自己當時選對了地方。”在賴朝陽看來,永慶坊所擁有的沉浸式嶺南傳統文化體驗,以及濃郁的文創、潮流創業氛圍,為這里匯集了一批有創造力的年輕人,街區恢復迅速,游客回流的速度也特別快。
“老建筑改造修舊如舊,在保存嶺南文化風味西關老街區的同時,又容納傳統非遺,吸引了年輕人,匯集創新元素。”荔灣區住建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表示,走進永慶坊,既能感受傳統街區風韻,在非遺街欣賞傳統非遺工藝的精巧,還可以到濱水區品嘗美食,業態也日趨豐富。
如何平衡歷史文化和經濟活力的關系?“下一步,非遺街區內的工作室要創新轉化、與年輕人生活需求匹配。此外,政府和企業會通過給予補貼、減租讓利助力非遺傳承。”江偉輝說。
據了解,目前正在進行的永慶坊二期項目分為8個片區推進,面積超6萬平方米,是一期的10倍大。除已對外開放的區段外,大部分區段有望于2021年6月底完工。
“注重文明傳承和文化延續,是廣州實現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根本。城市規劃和建設既要尊重歷史文化傳統,又要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老與新,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云表示。
整體規劃、創新開發 讓紅色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位于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42號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建筑群,黃瓦紅墻、莊重古樸,成為游客必去的“打卡點”之一。20世紀20年代,這里曾為革命斗爭儲備了強大的組織力量。召開中共三大、舉行廣州起義……紅色基因熔鑄于這座城市血脈之中,紅色文化一直滋養著城市發展。
“廣州紅色資源豐富,但空間利用比較分散,缺乏‘線’‘面’整體規劃和開發,且紅色史跡活化利用程度不高,缺少能夠代表廣州在全國形成重要影響力的建設點。因此,深入挖掘、有機整合紅色資源,形成整體效應,必須拓展思路進行創新開發利用。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是我們創新紅色文化傳承與弘揚路徑的重要成果。”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地方史工作處處長周艷紅告訴記者。
以越秀區為主體的廣州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注重點線面結合,既盤活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色革命遺址,又將紅色史跡點串連成線、連線成片,打造“一極兩縱三橫三片區”整體規劃布局。
規劃中的“一極”,是指以建黨百年為契機,改擴建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這也是廣州今年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行動的“重頭戲”。通過推進周邊一批紅色革命遺址的產權回收、保護修繕、環境優化,將示范區內重點紅色革命遺址串珠成鏈,邁出打造“街坊里”“家門口”紅色文化氛圍重要一步。“未來,類似做法還將運用于其他紅色地標改造升級中,從而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保護利用體系。”廣州市文廣旅局工作人員表示。
除注重打造重要紅色地標內的沉浸式氛圍,廣州近期推出的“紅色公交”,也讓紅色文化體驗擺脫空間束縛,“流動”了起來。
“1路公交車總站旁邊是中共三大會址。發車后,會途經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每周六、日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在1路“紅色公交”上,佩戴“紅色公交黨團隊志愿講解員”綬帶的小小講解員,將沿途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站點,所涉及的紅色人物、史跡、事件等娓娓道來,讓市民游客在旅途中就能領略到廣州的紅色文化底蘊。
很多“紅色公交”小小講解員來自廣州各所中小學。近年來,越秀區組織開展中小學生紅色文化立體研學活動。活動開展至今,全區中小學生超30萬人次參與。
3月12日,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綜合性實踐學習的青少年德育課程——“點燃理想之光”研學項目,與廣州百年老校東山培正小學達成館校合作。“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會充分挖掘歷史資源,根據青少年特點打造研學課程,多元化推進四史宣傳教育。”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館長朱海仁表示。
創新文化賦能 讓文化產業更出彩
兩側是嶺南傳統的騎樓建筑,腳下是2200多年歷史的廣州城古代中軸線,行走在廣州市的北京路——全國首條5G步行街,不僅能感受老廣味道,還能抬眼即見無人清掃機器人、安防巡邏機器人、無人售貨車,充分感受現代科技的活力與張力,以及創新文化賦能下生機勃勃的文化產業新業態。
置身世界一流技術的全息影院,仿佛親臨演唱會現場;在AR智慧學園,國學禮儀、航天地理、世界名勝等知識以3D立體AR互動方式呈現;紅外投影讓一面普通墻壁變成可互動演示的觸控屏……走進黃埔區勵弘文創旗艦園,廣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展演展示大廳內,一項項“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
在廣州科學城,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科公司”)展廳,展示著諸多知名博物館向智慧博物館演變的“進化史”。廣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龕因其出神入化的鏤通雕技藝,屢屢造成三維建模失真。歐科公司拿出“獨門武器”,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攝影測量、3D自動成像等多種技術,為其建立數據化檔案,實現“國寶”的數字化永久保存。
歐科公司副董事長王勇表示,“文博+科技”使珍貴的文化遺產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幾年來,公司在智慧文博方面下大氣力,旨在“讓文物‘活’起來,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
AR、VR以及聲光電高科技手段,將知識傳播、感官體驗、趣味游覽、智能服務融入景區,開啟數字文旅的新藍海。眾多智慧文旅企業應運而生,通過在線電子導覽結合云計算、大數據、GPS導航等前沿技術,在云端系統實現智能導游。
“創新文化激活新業態。科技部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顯示,廣州創新能力排在全國第二位。科技創新正為廣州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第一引擎’,鑄造文化產業新的核心競爭力。”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研究員詹雙暉說。
廣州市社科院發布的《廣州藍皮書:廣州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文化旅游、網絡游戲、互動社交、動漫、新媒體等發展成為新興優勢產業,呈現上揚態勢。據廣州市社科院課題組測算,2020年廣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1700億元,GDP占比將達7.08%。
“擁有良好互聯網生態、包容的文化氣氛、人才聚集的區位優勢以及科研創新的雄厚基礎,搶占移動互聯網和數字化的風口,廣州新興文化產業呈現井噴態勢。”廣州市社科院廣州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明充認為,數字內容、視頻直播、互聯網文化、數字出版、4K/8K超高清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強勁,正成為廣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