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科技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文化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力量。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文化科技融入鄉村振興,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文創+旅游”激活新村落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通過特色文旅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實現經濟和人口的導流,讓更多城市游客走進來,讓更多傳統農民和現代農民留下來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例如,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用187畝土地建成以陶藝為核心發展文創產業的“文創村落”,5年多引進40多個項目進村成為“文創+產業”融合的典范,2018年明月村文創及鄉村旅游總收入超過1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76元,入選2018年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四川彭州龍門山·柒村以“文創聚落”為功能定位,以文化創意、景觀農業、休閑運動、康養旅游、特色民宿、本土綠色產品等產業為抓手,打造“生態田園小鎮,運動休閑之鄉”,文創為鄉村旅游業注入新活力。
直播、短視頻賦能鄉村振興
在短視頻時代,與農村、農民、農業相關的“三農”內容有了更大的展現舞臺。無論是鄉間的青山綠水,還是遍布田間的特產,鄉村的全新風貌得以展示,“短視頻+直播”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例如,快手短視頻聯合央視文藝的“心連心公益帶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助農專場直播,總觀看人次與互動人次均超過了3000萬,總支付金額約達到1億元。還有在抖音平臺擁有百萬粉絲的“村播”,如廣東珠海漁民雷芳和丈夫運營抖音視頻賬號“漁小仙”,以分享漁民生活日常與科普海產知識為主,擁有超過300萬粉絲量,直播使漁民收入穩定增長。此外,李佳琦、薇婭知名主播與明星聯合的直播帶貨模式銷售火爆,2019年電商主播李佳琦邀請高曉松直播帶貨,半個小時內40萬斤內蒙古扎賚特大米、5萬罐安徽金寨山核桃、12萬袋河北張家口壩上康保燕麥面售空,共帶動上述三地1114戶貧困戶增收439萬元。2019跨年夜,主播薇婭的直播間里河南確山縣崗杠地紅薯干成為爆品,上架僅3秒4萬包紅薯干就已售罄,銷售額高達53.6萬元,帶動當地120戶貧困戶平均每戶增收3000元。可見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助推鄉村振興效果顯著。
“非遺+現代設計”激發鄉村新活力
非遺傳承保護與融入現代生活一直是永恒課題,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是激發鄉村文化創新活力的重要推手,把現代美學和設計的元素注入非遺當中,用現代美學理念和設計賦能、活化非遺文化與傳承已成為新潮流。例如,四川省崇州市道明竹藝村近些年的重要轉型,從依靠編竹編傳統模式獲取微薄收入到竹編產業規范化、體系化發展,配套竹康養、竹文創等產業,成為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典型。2016年道明竹藝村第三產業產值為280.24萬元,2019年為2309.7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15885元增長到2019年的32122元。成都市戰旗村深度打造具有川西傳統文化風韻的“鄉村十八坊”,榨油坊、醬油坊、布鞋坊、竹編坊、郫縣豆瓣坊等傳統手工作坊琳瑯滿目,發展以傳承非遺技藝為核心,集產品制作展示、參觀學習、體驗銷售于一體的文商旅綜合體,成為創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本”。2018年,該村累計接待游客85萬人次,實現收入6500余萬元,文旅產業產值增長兩倍,被評為2018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現代設計為非遺保護傳承及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市場
農村電商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盤活鄉村經濟、實現農村經濟模式轉變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動能,是互聯網賦能鄉村振興的智慧和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消費市場、特別是線下營銷帶來巨大沖擊,與此同時為“互聯網+農業”模式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契機,促進農貨電商行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例如,京東、蘇寧和淘寶都上線了“京喜助農”會場、拼多多開設了“愛心助農”購物專區,“拼購助農”頻道和“吃貨助農”頻道、聚劃算推出了百億元補貼助農計劃,還邀請市長、縣長、院士、農戶等參與直播帶貨活動,積極幫助農產品商家快速入駐,緩解農產品滯銷。2019年,國內832個貧困縣網絡零售額達1076.1億元,同比增長31.2%。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總額190.8億元,同比增長23.9%。2020上半年,京東電商農產品成交額翻番,同比增長超過了104%。
文化科技仍需深度融入鄉村
盡管部分鄉村已開始嘗試將文化科技融入鄉村振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上看,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區農業發展仍然較為滯后,二、三產業支撐不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仍不完善,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難以有效滿足;農民收入渠道有限,增收較為乏力,亟須文化科技賦能創新。
要運用文化科技提升鄉村生產質量。提煉特色鄉土文化元素,通過現代化創意設計和新包裝工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展創意農產品、鄉村特色文化產品的互聯網垂直平臺,有重點地打造一批農產品、非遺及傳統手工藝品等鄉土產品品牌。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科技新技術改進非遺和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制作工藝,運用現代設計提升非遺和傳統手工藝的藝術品位,促進非遺和傳統手工藝活態傳承和多媒體宣傳營銷。
要運用文化科技提升鄉村生活水平。引入文化科技相關企業和青年設計師,注重歷史遺跡、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文化元素的發掘,利用文化科技手段對鄉村民居、公共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及改造升級,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形象鮮明的美麗新鄉村。利用文化科技手段對鄉村優秀文化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推進鄉村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展示、網絡化宣傳。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術展示別具風味的鄉村特色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傳統節慶等文化活動。
要運用文化科技提升鄉村旅游品質。將文化科技融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農業文明,突出文化特色,加強鄉村旅游景區創意規劃和設計,推動智慧景區建設,打造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鄉村旅游景區。深入挖掘鄉村傳統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積極利用文化科技手段研發設計新型休閑度假、文化娛樂、養生養老、創意農業、科普教育等鄉村旅游產品,探索農業主題公園、教育農園、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鄉村民宿、康養基地等,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利用旅行網站、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進行廣泛傳播,打造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拉動鄉村新經濟發展。(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