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的國產電影,宛若無數璀璨星辰,疫情過后的電影市場高歌猛進,呈蓬勃發展的態勢。據國家電影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549.15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460.05億元,占比為83.77%,且排名前十的均為國產影片;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73部,其中國產影片占50部,占比68.49%。這一系列數據充分彰顯了國產電影在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和在電影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巨大潛力。電影在中國話語體系建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不僅為觀眾創造出沉浸式的視聽盛宴,更成為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媒介。
現如今,我省正值文化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影像成為文化輸出和形象展現的重要窗口。2023年,我省電影票房收入首次突破10億大關,達10.3億元,創電影票房歷史新高,在全國各省排名中位列第18位;全年觀影人次超過2700萬,放映場次近200萬場;同時,我省電影產業也在持續發展,全年新增電影院25家,新增銀幕127塊,進一步擴大了我省電影產業的規模。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影院375家,銀幕1849塊,為觀眾提供了更加先進和優質的觀影體驗。
電影成為書寫“中國”的重要方式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持續、快速且高質量的發展,電影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與情感的表達方式,是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樣式之一,并被賦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
作為一種富有深度與廣度的藝術形式,電影成為書寫“中國”的重要方式。首先,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上。影片《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將中國的神話傳說進行創新演繹,尊重歷史本真的同時兼顧現代精神,精心打造的服化道不僅展現了商周時期特有的文化符號,同時也為其注入眾多帶有東方古典文化的意蘊之美;《長安三萬里》巧妙地將古詩詞的韻律美與動畫技術的形式美結合,探索詩詞背后的文人風骨和民族氣節;在此,無論是古典文學作品的再改編,還是對中國文化形態的再詮釋,電影都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另類”卻不失真切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其次,中國精神在中國電影中得以充分呈現。2023年上映的多部電影都有對家國一體、英雄主義等主題的深入挖掘。春節檔電影《滿江紅》借用小人物群像傳遞家國情懷,在解構傳統認知中重塑精神內涵,在回望歷史事件中燭照時代精神;我省出品的《明臣王瓊》生動再現王瓊的卓越功績,藝術地塑造了一代名臣正心明道、愛國為民、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勇毅擔當的形象,還王瓊以應有的歷史地位;《流浪地球2》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故事前提,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和大局觀念,危機敘事和情感鋪陳相得益彰,既有立足全球的視野,也有人文關懷的溫度;《志愿軍:雄兵出擊》以志愿軍群像為主線,呈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立國之戰”,通過閃點式的戰役串聯起全景式的戰爭。這些影片不僅深刻地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深厚的家國情懷,更充分地展現了中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頑強奮斗精神和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
除此之外,電影還是反映中國社會發展、經濟轉型、文化更迭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演進和大眾審美的流變,現實題材電影愈發受到觀眾的青睞。我省出品的現實題材電影《誰說我不靠譜》獲山西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講述“90后”社區黨員干部在服務社區孤寡老人過程中作出的突出貢獻,歌頌了新一代年輕人扎根基層、為民辦實事、敢于擔當作為的動人故事。
2023年的國產電影中還涌現出大量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優秀作品。《消失的她》以轟動全國的“殺妻案”為創作藍本,剖析兩性間的情感糾葛和善惡間的法理較量;《孤注一擲》聚焦近些年頻出的網絡電信詐騙案件,深入背后的家庭悲劇和人性貪婪,并在絕境中走向希望、在毀滅中獲得重生;《我經過風暴》勇敢地揭露家庭暴力這一社會議題,聚焦家庭中女性所遭受的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傷害,講述她們背負“妻子”和“母親”雙重身份的生存壓力;《三大隊》講述了一位入獄“警察”程兵歷經十二年輾轉多地追捕逃犯的感人故事……這些影片都被冠以“大尺度”等評價,它們深入剖析了當前社會的隱疾與困境,展現出電影藝術家們具備的責任感、敏銳度和批判力。
類型多樣、制作精良
滿足觀眾的多元情感需求
2023年的國產電影整體上呈現出題材多樣化、類型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充分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需求。許多電影都歷經多年的籌劃、修改以及制作,在產業化創作路徑中秉持藝術領域的“工匠精神”,從內容到藝術均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特征。
國產懸疑電影從開年之初便呈破竹之勢,持續激發觀眾的探索欲望和審美品位。電影《無名》采用非線性敘事邏輯,將懸疑、諜戰、愛情等類型元素進行雜糅,建構出獨特的影像表達方式,成為春節檔電影中獨樹一幟的存在。
繼科幻元年后,國產科幻電影的制作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技術的創新和本土文化的應用使得電影在畫面、音效、價值闡發等方面呈現出更高的品質《。《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2》立足于后人類視角,思考人類與科技共融以及對數字生命的思考人類與科技共融以及對數字生命的反思;《宇宙探索編輯部》將視角放置在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冒險尋“寶”之旅,拼貼化、碎片化的敘事策略強化了故事的荒誕性與后現代性;《飛向月球》由山西本土出品,真人+動畫CG的模式創建出一個科幻的世界,獨特的中國表達和文化基因融入電影,在星際空間里抒發出細膩的情感。技術元素的創新也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充分展現中國科幻電影產業的巨大潛力。此外,科幻電影作為一種載體,承載著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和探索,也為中國科幻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人物傳記電影也成為2023年國產電影的一大亮點,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情感維度,讓觀眾深入了解真實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和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影片《吾愛敦煌》講述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的傳奇人生,細膩地展現了她在敦煌保護、研究、弘揚等方面的杰出貢獻,深切詮釋出對敦煌文化的深沉熱愛和堅定守護;在影片《我本是高山》中,展現張桂梅校長克服萬難創辦華坪女高的歷程,她用無私的愛深切關懷大山深處女孩子們的成長和命運。
我省在2023年有兩部備受關注的人物傳記電影。《申紀蘭》通過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最后一次 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履職歷程為切口,并分別在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這三個時期進行回顧,真切表達了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一定要“知道農民想甚、盼甚”的質樸初心。《角兒情》借助真實人物身份將地方戲曲元素與電影類型表達有效融合,以晉劇程派“嗨嗨腔”創始人程玉英為原型,生動再現她從藝80余年的人生經歷,藝術還原晉劇表演藝術家的戲曲人生。這兩部影片分別榮獲山西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殊貢獻獎和優秀作品獎。
此外,新主流大片、愛情片、喜劇片、倫理片、歷史片、動畫片、警匪片和動作片也都表現不俗,都實現了類型突破、話語創新和制作升級,給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觀影體驗。
觀眾成為電影市場最真實有效的評析者
隨著受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和觀影需求的多樣化,來自觀眾群體的中肯評價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風向標,并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電影的創作走向。觀眾不僅注重電影的制作水準和藝術價值,還對其所傳遞的情感共鳴與內核反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網絡快速化、信息泛濫化的今天,觀眾的口碑愈來愈成為電影票房的重要保障。觀眾通過各類社交平臺分享觀影體驗并對其進行個人評判,逐漸產生基于“口碑”的多次傳播。一部電影的優質反饋,往往能夠吸引大量潛在觀眾的關注,將觀望轉化為觀影,拉動電影票房的增長。因此絕大多數電影在上映前會進行全媒介、全渠道、全平臺的宣傳和推廣,借不同社交媒體對電影進行選擇性營銷,以此來獲取最大的觀眾數量。然而,這種宣發策略并非總能成功。有些電影能夠借助良好的宣發包裝獲得市場的青睞,票房表現優異;而有些電影則因為觀眾的期望過高,導致實際觀影體驗與期望存在較大落差,最終口碑下滑。
《金手指》打著“暴富跨年”的宣傳口號在年末登陸銀幕,并打著兩大影帝時隔21年后再度同臺飆戲的營銷噱頭,給了觀眾足夠的誠意和驚喜。但是源于影片內容的自身問題,仍沒能避免觀眾觀影后口碑下滑而導致的票房不前。這一現象也為國產電影敲響警鐘,去“空殼化”成為實現電影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單純的市場宣發、話題設計和明星陣容并不能讓觀眾全然信服,“內容為王”仍舊是電影創作的主流。
其次,網絡輿論的沖擊也讓觀眾對電影的“形”與“魂”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本是高山》上映后,眾多網友針對“張桂梅”這一人物形象塑造產生極大質疑,這是源于“精神信仰”表述偏頗后的藝術爭議,但“編劇回應事件”將此次爭論推上高潮,這種反向操作引發網友們不滿的同時,也引發新的思考,那就是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應該如何更好地處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問題。電影學者們以專業的角度對這次輿論事件進行了正面引導,他們指出,電影的本質是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復雜多面,并呼吁觀眾重回電影本體,持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看待電影作品,尊重藝術創作的規律和原則。
此外,《超能一家人》《燃冬》《一閃一閃亮星星》《熱搜》《拯救嫌疑人》等影片上映后,票房尚可,但空洞化、同質化的問題逐漸顯現,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口碑逐漸下滑。
由此可見,基于電影的全民探討促使影片的藝術價值向社會延伸,完成影視作品與現實時空的鏈接。這種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促使電影在觀眾評價聲中不斷改進,以此來獲得更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繼而用高票房助推高質量,在良性循環中實現中國電影產業的持續繁榮發展。
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低沉卻厚積薄發,在守正中不斷創新,在發展中提升品質,這是積累后的不竭創造力,也是沉淀后的頑強生命力。電影人和觀眾也重回日常生活本身,在真實的情感肌理中探尋生活的多重意義。總之,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永遠是電影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
郝靜靜 劉玥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