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振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鑄魂工程。近年來,各地鄉村文化活動豐富活躍,展現出繁榮發展的蓬勃氣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對“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作出部署,圍繞增強鄉村文化影響力,強調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培育壯大鄉村文化產業、提升鄉村旅游質量效益等。強化文化賦能效應,更好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新活力,還應在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進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等方面,進一步下功夫做好相關工作。
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離不開鄉村文化資源的喚醒。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廣袤的鄉村大地,蘊藏著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從物質文化層面看,有文物古跡、傳統村落、自然風光、田園景觀等。傳統村落中大量的古建筑、農業遺跡,承載著村民的深厚情感、體現了村落的歷史變遷和地域的文化特色。從非物質文化層面看,鄉村在傳統民俗、戲曲曲藝等方面也有豐富的特色資源。充分利用好這些鄉村文化資源,應堅持保護第一、協同發力、因地制宜。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鄉村文化的根脈生生不息。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特色、內涵,統籌用好各有關部門文化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協同聯動、形成合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些地方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在深度和廣度上還不夠,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質化問題。解決這類問題,要堅持因地制宜,走差異化發展之路,立足鄉村實際,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重視特色資源稟賦,加強地方文化精神、文化情感、文化情懷的淬煉,更好地推動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使鄉村文化形成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把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打造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
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也是促進鄉村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各地依托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了不少成功的范例。例如,一些手工藝資源豐富的鄉村,在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創意設計、科技手段和時尚元素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產,大大提升了經濟附加值,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一些人文底蘊深厚的鄉村,將美術、藝術元素應用到鄉村建設,創辦特色書店、博物館、文創館等。一些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通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開發適合大眾康養、休閑、體驗的文旅產品,推動創意設計、演出等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了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同時將鄉村文化元素融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賦予農業更多文化內涵。實踐證明,文旅產業關聯性強、融合度高,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形成旅游亮點、以差異化體驗贏得市場,還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持續動力。應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推動鄉村文旅產業朝著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精準洞察市場需求,大力推動產業融合,培育鄉村文旅新業態,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鄉村文旅產品,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和滿意度,擴大鄉村文化影響力。
目前,隨著鄉村居民文化需求日益高漲,部分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薄弱、不足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亟需加快補齊短板,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為村民提供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應進一步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覆蓋城鄉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大鄉村文化建設投入力度,加強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等的作用。整合鄉村文化活動中心、古戲臺等原有的活動場所,采用新建、改建、租用、共用等方式方法,做好功能布局和提升工作,使相關設施能夠共建共享,解決好鄉村文化設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同時,結合數字鄉村建設,加強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高數字平臺的普及率和適用性,擴大鄉村數字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大力開發反映農村生產生活、深受村民歡迎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進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讓村民能夠便捷獲取優質數字文化資源。
以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人才,需大力培養鄉土文化能人和各類文化活動骨干。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加強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借助以職業學校、文化企業等為依托的文化培訓基地,通過組織各種文化文藝活動、開辦學習培訓班等方式,著力提升農民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另一方面,引導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藝術類專業師生等深入鄉村對接幫扶。要建立健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培養一支懂文藝、愛農民的鄉村文化人才隊伍,提升鄉村文化人才的文化服務能力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讓鄉村文化人才大顯身手,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