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0日訊(記者 張翔)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解讀了文化內容產業的含義和中國文化內容產業面臨的問題。<<點擊進入訪談專題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王耀峰/攝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王耀峰/攝
文化內容產業存在娛樂化趨勢
陳少峰表示,我國的文化產業實際上涵蓋了三個大部分,第一是內容產業,第二是傳媒和平臺產業,第三是衍生產品和文化制造業。他解釋說,內容產業包括新聞、娛樂、設計等等,也就是精神產品這部分。而內容是需要經過某個東西來傳播的,我們叫媒介,或者叫媒體,F在傳播還要加上一個叫平臺。所以第二部分叫傳媒與平臺。第三部分,就是把內容做成衍生產品,比如說我們知道卡通的形象,可以把它授權做玩具,或者做文具等等,變成了一個產業鏈。這就是內容、傳媒和衍生的產品。而國外則把第一部分就叫內容產業,換句話說內容最重要,因此國外有一句話叫“內容為王”,就是只要有好的內容,這個產業就能做大。
陳少峰表示,從產業鏈的角度說,內容是上游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衍生產品是最下游的部分。從內容的構成來說,整個內容的構成包括音樂,新聞出版,娛樂等等,目前娛樂的比重越來越大,而新聞的比重越來越小。因為新聞在現在的市場需求中占比在下降,而且無償提供的新聞越來越多,所以內容產業有一個趨勢,叫娛樂化趨勢。
內容產業遭遇中小企業瓶頸
陳少峰表示,內容產業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內容產業遇到了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瓶頸:
首先我國制作內容的大多數是中小企業,而做平臺和傳媒的,是比較有錢的企業。有錢的不做內容,沒錢的做內容,這就對我們國家的內容產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小制作,因為沒有資金。不僅是小制作,還可能缺乏品牌,缺乏延續性,沒辦法把它做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我們現在看到大制作的商業電影,也就是所謂電影的商業片,但最大的投入也就是好萊塢的十分之一,這樣一看,就知道我們的電影就很難走向國際。所以我們現在對內容產業怎么樣做好,不僅是在國內是我們發展文化的一個最核心的部分,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講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功夫熊貓的成功在于“無中生有”
《功夫熊貓》這部好萊塢的包含豐富中國元素的電影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功夫熊貓2》的內地票房達到6億元。
對此陳少峰表示,《功夫熊貓》看起來用的都是中國元素,但是它遵循的是好萊塢制作內容的一種規律。他們有經驗,能夠把一個故事講得很吸引人,不管這個故事是哪個國家的素材,他都可以把它上升到好萊塢那樣的制作流水線,或者一種生產方式。所以實際上我們在講文化內容產業的時候,所謂的文化,就是“無中生有”。具體說來,不是說是指什么都沒有,而是指把吸收的各種各樣元素綜合在一起,去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來,這叫做“無中生有”。《功夫熊貓》所有的東西都是無中生有了,表面上看它跟我們的熊貓是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一點都沒關系,它只是借助了這個熊貓的元素。
發展文化內容產業要有好企業
陳少峰認為,發展內容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企業,通過企業來整合人才,還必須要有好的機制,比如有市場——文化市場。這次十七屆六中全會,談到通過市場來配制文化資源,發揮市場的機制作用,我們以前在這方面缺乏市場的平臺和機制,以前主要是事業單位在做文化。現在放開了,以后需要競爭和激勵。企業才是主體,企業是配制資源和整合資源的主體,企業需要人才,需要政策的支持等等。目前中國還需要文化企業家,這種企業家和我們平常意義上的一些文化公司去做一些文化項目,是不一樣的。企業家要把無形資產做出來,要把品牌做出來,要把自己的能力做出來,積累出來,這是做大做強文化企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
文化企業主要以內容為主,提供內容產品是最重要的。盡管做傳媒和平臺也很重要,但是做內容的應該是排在最前面的。
我國文化內容產業結構存在很大問題
陳少峰認為在文化內容產業的三方面中,我國的文化制造業存在著問題。他表示,我國的第三部分主要就是純粹的文化制造業,比如說玩具、印刷、數字娛樂設備、工藝美術品等,文化含量不夠高,以物質消費為主。素材或者是材料使用的物質資源比較多,這樣一種文化制造業,在我們國家大概占到70%的比重,這就說明我們產業結構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真正好的產業結構應該是內容和傳媒,就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占的比重比較大,第三部分占30%左右,這樣是合理的一個產業布局。在產業布局方面,我們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
陳少峰表示,另外從內容的產業角度來說,我們現在大制作、大品牌、大企業缺乏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品牌和企業,我們現在能夠走出去的東西都是影響比較小的,而且很多都是小企業在做。
特色太濃不利于文化產品“走出去”
我們經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陳少峰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舉例說,臺灣的歌手到內地來發展的時候,都不是因為唱閩南歌而很出名的,他唱的是國語歌,唱的中華特色的文化,如果本地特色占的比重太大的話,很可能別人欣賞不了,比如用四川話,粵語講笑話,就只能在本地市場才行。
所以陳少峰認為原汁原味的特色,在我國文化產業當中所占的地位其實不是特別高,反過來說,我們如果要做好這個內容產業,在做好吸引人的基礎之上,盡可能的融入一些地方特色,或者本地特色,或者叫民族文化的元素,這個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