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紅火滿月,超過150家文化企業入駐,藝術品拍賣領域的活動也頻繁出場,11月中旬將舉行首場拍賣,業內人士認為憑借自貿區的多種優惠政策,上海正向著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大踏步邁進,在藝術品交易市場的領域,北京與上海一直存在著競爭,北京憑借其資源優勢和文化氛圍雄踞藝術品交易榜首。如此這般,上海和北京,誰才是繼香港之后下一個“亞洲藝術市場中心”?
自貿區能否提升上海在藝術貿易中的權重?
中國首個保稅藝術品倉庫入駐自貿區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大樓四樓,一個戒備森嚴的倉庫內,陳逸飛的兩幅名作《遺韻依存》、《醉美人》靜靜地掛在墻上。另一個倉室內,畢加索、梵高等大師名作的珍貴拓本也被仔細收藏。這里是中國首個保稅藝術品倉庫,自貿區掛牌前剛剛落成。現在這個基地承載著自貿區探索文化產業貿易開放的任務。
自貿區首場藝術品拍賣借助優惠政策免稅費
上海自貿區內的首場拍賣會將于11月16日舉行,227件估價近2000萬元的標的物將登上拍賣臺。但對于內地拍賣市場來說,這場拍賣會的最大亮點絕非拍品而是自貿區概念。業內人士表示,借助自貿區的特殊優惠政策,上海有望成為又一個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
自由貿易區下的“文化保稅”前路幾何?
尤其自從去年的藝術品查稅風波后,文化保稅區迅速崛起為藝術市場帶來一線希望。但“文化保稅”顯然不是萬能膏藥,只可能是一支暫時的“止痛針”,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藝術品行業“稅”的問題,中國想成為世界藝術品交易重鎮或許就是一句空話。因此自貿區成為繼保稅區后的一個升級版改良方案,起碼能在自由貿易區內解決稅的問題。
北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3年,根據國家文物局提供的最新統計,北京一共有119家從事文物拍賣的企業,其中具備一類文物資質的企業有41家;上海共有61家可拍賣文物的拍賣企業,其中一類文物資質企業有20家。2008年,北京有文物拍賣企業59家,其中一類文物資質企業有20家;上海有文物拍賣企業30家,其中一類文物資質的企業有14家。五年來雙方都各增長了一倍,北京與上海的文物企業數量比例一直在2:1左右。
在傳統文物藝術品市場方面,北京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北京有著800多年的建都史,尤其清朝的皇家收藏文化影響了整個社會幾百年;北京民間流散著大量文物藝術品,有著眾多家傳影響深刻的收藏群體。而上海只有一百多年的開埠史,缺少這種傳統文化的收藏氛圍。
在國內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中占據主流的經營品種是中國書畫。由于我國南方的潮濕氣候容易引起紙張發霉和蟲蛀,因此,上海民間收藏保管書畫作品的難度比北京要大許多,這一原因自然影響著當地對于中國書畫的收藏和投資熱情。
中國首個“文化保稅區”在北京奠基
2012年年,蘇富比進入北京天竺保稅區進行保稅拍賣及相關藝術交易,把保稅區這一名詞推到了人們面前。而保稅區與自由貿易區都起到類似自由港的作用,但在開放程度、功能設計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區別。
由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籌備建設的全國首個文化保稅中心——北京大山子文化保稅中心在798藝術區成立。包括798、751在內大約七平方公里的大山子區域將納入文化保稅中心的覆蓋與監管范疇。文化保稅中心的成立引發了業內密切關注,大山子文化保稅中心會采用什么形式?保稅如何體現?如何建立?具有怎樣的優勢?位于這一中心的798藝術區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能否通過文化保稅中心的建立,實現藝術品交易的升級換代?
"保稅"僅是暫時止痛針 保稅拍賣解決不了大問題?
毋庸置疑,保稅區的建立必然有望促進拍賣市場的發展,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諸多問題卻并非一個保稅區就能解決。作為保稅拍賣的探路者,甘學軍認為,保稅拍賣是在國際貿易當中很實用、很有效的一個貿易方式,但不可能“救市”。把它套用到藝術品拍賣上來是試圖在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這樣的法律環境下、在中國藝術品進出口管理法律大框架下,探索一條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國際化的途徑,或者說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運營增添一些新的方式。他認為,保稅拍賣的核心意義不在于免稅或是其他,而是在國際貿易范圍內把藝術品從世界各地能夠集中在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當中,來便于收藏家、投資者就近鑒賞和收藏。
香港:“亞洲藝術市場中心”是怎樣煉成的?
香港是僅次于倫敦、紐約的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在這里,藝術品市場的任何一環都有廣闊的天地:目前香港有近百家畫廊,一級市場完善;有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行,二級市場全球矚目;還有從今年起取代了香港國際藝術展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更是讓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而香港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力。回顧香港藝術市場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其成功的基礎:完善的畫廊體系,規范的拍賣流程,以及濃厚的民間收藏氛圍。近年來隨著內地藝術市場的火熱,北京逐漸成為與香港相比肩的藝術品市場,但相比之下香港還是有許多優勢:自由港身份,免稅政策,與國際聯系的密切。這些都是香港“軟件”的勝利。“國際和國內的重要畫廊蜂擁至香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免稅政策。”余丁說。
結語:長期以來,藝術品交易的高額稅負令不少企業不堪重負,紛紛尋求種種途徑逃稅,在經歷了去年的查稅風波后,圈內不少畫廊和拍賣行更是選擇落戶香港,然而,香港畢竟不是離消費市場最近的地方,有很多不便之處。在此背景下,“文化保稅”的概念進入了業界的視野。今年4月,兩場藝術品保稅拍賣會相繼在北京天竺文化保稅區和廈門湖里象嶼保稅物流園區舉槌,近期,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也將舉行首次藝術品保稅拍賣會。通過保稅拍賣,可以感受到中國藝術品進出口管理的改革勢在必行,否則,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路程會很遠。
歡迎郵箱投稿! 亦可直接 聯系我們!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中經網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添加朋友→搜號碼: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