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平臺內,不只有‘一個山頭’。準確說,我們有‘群峰’,每個細分領域的‘知識網紅’都占領著各自的‘山頭’。”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聯席CEO余建軍這樣形容平臺生態。
根據艾媒咨詢4月份發布的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1月份,在中國在線音頻滲透率(APP活躍用戶數/全網用戶規模)排行中,喜馬拉雅FM滲透率為5.12%,排名第一,其后是蜻蜓FM和荔枝,滲透率分別為2.29%和2.18%。在國內音頻分享平臺中,喜馬拉雅FM優勢明顯。
“聲音”的生意
“喜馬拉雅FM是音頻市場的培育者,‘123知識狂歡節’(喜馬拉雅FM發起的國內首個內容消費節)也大大推動了知識付費行業的發展。”原磨鐵集團副總裁、個人發展學會創始人劉杰輝說。
在與余建軍的接觸過程中,劉杰輝曾與他探討過對音頻行業的展望。
余建軍把整個音頻市場當作一個巨大的泛教育市場,認為出版、教育與音頻是分不開的。因此,喜馬拉雅FM始終圍繞著這些內容做嘗試。
2012年8月份成立的喜馬拉雅FM,于2013年3月份上線音頻分享平臺。在過去幾年間,該平臺一直采用免費模式,即通過上游內容的PUGC模式,將中游的大數據撮合,完成下游的智能終端分發,構建完整的音頻生態圈。
2016年6月份,喜馬拉雅FM開始嘗試付費模式,上線精品付費專區,為內容創業者提供產品梳理、體系建立、發行、商業變現等一整套孵化體系。這也是行業內首次開展類似的嘗試。
音頻的伴隨屬性迎合了人們對碎片化時間的利用需求。通過音頻這一載體,喜馬拉雅FM為“互聯網輕教育”提供了新穎的方法與工具,讓用戶可以在多種場景下完成體系化學習。
以《好好說話》為例。這是一個以日更形式推出的音頻課程,每天6分鐘至8分鐘,整套課程系統涵蓋溝通、說服、辯論、演說、談判等方面的內容,可為用戶提供一整套應對生活各種場景需求的話術教育。用戶收聽1節課的時間,甚至可能還不夠他從公司走到地鐵站,但利用這些碎片時間收聽課程、學會其中的技巧和方法,能夠幫助他們逐漸完成系統化的知識學習。
這一“輕教育”形式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于是,喜馬拉雅FM不久前在今年喜馬拉雅春聲音頻IP的發布會上,又一口氣推出了20余個超級IP。
看得出,喜馬拉雅FM在內容方面下了大功夫,簽約IP也稱得上群星閃耀。
互聯“新聲活”
作為行業領軍者,喜馬拉雅FM的日子并不如想象中好過,至少“躺著賺錢”是不可能的。畢竟,很多“后來者”已經看到了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并且瞄準喜馬拉雅FM的身影一路狂追。
今年1月3日,荔枝FM獲得5000萬美元D輪融資。此輪融資由老牌基金蘭馨亞洲領投,新興媒體和互聯網投資平臺EMC跟投,泰合資本獨家擔任融資顧問;差不多同一時期,車載音頻運營商考拉FM獲得來自一號資本及時尚資本等機構聯合注入的A輪融資;去年9月份,蜻蜓FM完成了由微影資本和百度領投的近10億元人民幣融資,該輪融資也創下了互聯網音頻行業的單輪最高融資紀錄。
業界專家評價認為,在資本的推動下,各行業優勝劣汰的速度明顯加快,音頻領域目前也正處于這一階段,競爭愈發激烈是必然的。
余建軍認為,在分眾化傳播時代,決定用戶選擇哪一種移動音頻產品的關鍵因素有兩個,其一是能否為用戶節省時間,其二是能否幫助用戶快速高效地獲得知識或信息。
但是,不同音頻平臺發展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各大移動音頻產品之間競爭的焦點在于,如何基于用戶需求快速觸達受眾,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長,同時基于產品延伸形成社群,將平臺上的內容生產者、用戶綁定在一起。”余建軍說。
所以,挖掘更多優質IP和優質內容,就成了喜馬拉雅FM格外關注的重點,這也是喜馬拉雅FM實行優質內容獨家簽約策略的原因所在。
對喜馬拉雅FM的未來,余建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們從來都不僅僅是一個音頻APP。當我們足夠‘牛’的那一天,或許會把FM兩個字母去掉,因為我們做的是一個音頻生態圈。”
目前,喜馬拉雅FM正在嘗試通過“硬創新”構建完整的音頻生態圈,即通過語音控制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實現移動互聯“新聲活”。
“知識網紅”平臺
“內容創業擁有巨大的機會。打個比方說,‘喜馬拉雅’不僅有‘珠穆朗瑪’,還有其它許許多多山峰,喜馬拉雅FM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可以提供‘群峰’機遇的平臺。內容創業人群很多,細分領域很多,每個人群、每個細分領域都有足夠大的市場可以深挖。”余建軍說。
比如,在2016年舉辦的首屆“123知識狂歡節”上,喜馬拉雅FM付費客群的消費總額就達到了5088萬元。在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上,某檔節目銷售額超過千萬元,位列榜首,成為又一個內容消費爆款產品。
通過付費模式受益的不僅僅是喜馬拉雅FM。2017年6月份,蜻蜓FM與高曉松聯合出品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根據制作方數據,《矮大緊指北》上線1個月后,付費用戶就超過了10萬,流水超2000萬元。截至目前,該節目播放次數已達6344.7萬次。
根據易觀發布的《2017知識付費白皮書》,在2017年暢銷內容平臺分布情況中,喜馬拉雅FM占比達到57%,蜻蜓FM占比為9%。
在談及如何推動知識付費模式發展時,余建軍表示,平臺方要建立利益分享模型,為內容創作者提供舞臺,與之共同推廣產品,推動商業化,形成利益共同體。簡單來說,喜馬拉雅FM要做的正是“知識網紅”聚集的平臺。
如今的喜馬拉雅FM已擁有平臺社群、音頻直播、問答互動,并支持退款,可為用戶提供知識付費的完整體系。為培育優質內容,付費內容大部分采取邀約制,由喜馬拉雅FM主動尋找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平臺先行篩選,將課程的品質做到最佳。
余建軍還特別提道,喜馬拉雅FM會利用大數據,分析每個課程上傳之后的收聽人數、時間、時長,判斷課程潛力。比如,只要70%的人愿意聽完就有潛力,如果10%的人聽完打算修改課程,那么就要第一時間尋找客戶流失的原因,取消或者進一步優化課程。
“知識付費與電商本質上并不相同。電商的核心是商品,從線下到線上是購買方式的轉變。知識付費則更多需要以人為核心,針對不同消費場景輸出內容并完成消費引導,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余建軍說,在他看來,知識付費行業才剛剛起步,要進一步拓展市場,內容仍然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如何找到好的內容,打磨成優質付費課程,并將其更好地分發給每一位用戶,這是每個平臺都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創業者說
內容創業擁有巨大的機會。打個比方說,喜馬拉雅山不僅有珠穆朗瑪峰,還有其它許多座山峰,喜馬拉雅FM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可以提供“群峰”機遇的平臺
喜馬拉雅FM從來都不僅是一個音頻APP。當它足夠“牛”的那一天,或許會把FM兩個字母去掉,因為它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音頻生態圈
(《中國企業家》記者 陳貝蕾)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