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我在大國工程現場】
◎本報記者 孫 瑜
1月21日,由中鐵建設集團承建的西部地區最大高鐵樞紐——重慶東站站房工程開始靜態驗收,標志著重慶東站站房主體及其配套工程已大面積施工完成。
重慶東站位于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新區東南側。當日,南岸區大街小巷不少商住戶已貼起了窗花對聯,年味漸濃。在重慶東站施工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仍有工人在進行最后的站房裝飾裝修工作,扮靚這座西部地區最大高鐵樞紐站。
來自河南的幕墻班組油漆工周亞洲參加完班前安全教育,佩戴好防護面罩和安全帶,開始駕駛著45米直臂式升降車貼近站房黃桷樹型柱。他和工友們的任務是完成站房東側樹型柱最后一道工序——氟碳漆施工。
黃桷樹是重慶市的市樹。中鐵建設集團重慶東站項目裝飾總工程師劉沅介紹,重慶東站設計充分提取重慶市地域元素和文化特點,建筑造型以“山水千里、黃桷參天”為構思立意,東西主入口6個遒勁有力的黃桷樹型柱錯落有致、堅韌挺拔。
周亞洲告訴記者:“我從事油漆工作15年了,參加過雄安站、廣州白云站等大型鐵路站房建設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如此高大的樹型柱面漆施工作業。我們班組從2023年9月份進場開始龍骨安裝,已經在這棵樹型柱上忙活了1年3個多月。”
記者隨周亞洲登上直臂式升降車,離地漸遠,站房四周工地上的推車吊機、堆積的板材越來越小。升降車停穩后,周亞洲拿起充氣式磨砂板,認真打磨起樹型柱內側找平處的不規則小泡。
“噴漆、找平、打磨,這些工作需要細心。我們一天兩班倒,要在30米左右的高空工作近9小時。”周亞洲比劃著告訴記者,為了更美觀的效果,班組還使用測厚儀、弧形靠尺、燈光照射來觀察平整度。
談到新年祝愿,周亞洲笑著說:“希望重慶東站2025年順利通車,便利大家出行,也希望我們做的黃桷樹型柱讓大家記住重慶這座美麗的城市。”
“黃桷樹型柱正面呈喇叭口造型,高度最高達41米,是世界首例超高超大多曲面樹型柱。”劉沅說,“樹型柱外表由近1000塊3毫米厚不銹鋼板組成。每塊鋼板形狀不一,且為不規則多曲面,施工安裝、節點控制難度極大。”
項目團隊成立樹型柱專項技術攻關小組,創新采取擴大“樹冠葉片”面積的方案,成功解決了3毫米厚不銹鋼板分縫拼接難點,同時避免了材料脹縮引起的鼓包等問題。為確保樹型柱多曲面線型流暢,項目團隊建立了三維可視化模型,按模型對每一塊不銹鋼板進行定制化生產和編號,實現鋼板安裝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
走進站房內部,候車大廳天窗造型宛若長江與嘉陵江兩江匯流及水紋交織的畫面,寓意該樞紐連接千里山水,廣闊通達。中鐵建設集團重慶東站項目執行經理江志遠介紹,候車大廳天窗選用高效隔熱玻璃,可適應“火爐”城市炎熱環境;室外天窗則采用新型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雙層單腔膜結構材料,該材料質輕、透光率高,可有效為樹型柱支撐“減負”,并降低夜間燈光成本。
“春節前后是站房靜態驗收的關鍵時期。我雖然也想與家人團圓,但留在項目組盯著才放心,也能讓其他工人安心回家過年。”連續3個春節期間值班的江志遠說。
重慶東站樞紐總建筑面積約123萬平方米,站場規模15臺29線,預計于今年6月左右建成投用。重慶東站將與重慶站、重慶西站、重慶北站共同構成重慶主城區“四主”客運站,對進一步完善重慶“米”字形高鐵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