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n.ce.cn/video_info/2019-1-4/1546574050459.json,553,450
圖為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記者劉瀟瀟 韓肖)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盛行了多年,備受質疑的“酸堿體制論”終于在2018年被徹底戳穿騙局。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教授表示,“酸堿體質”一說并沒有科學依據,他建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注重平衡膳食,企業應尊重科學事實,杜絕虛假宣傳。
“酸堿體質理論大師”承認理論沒有科學依據
2018年11月,一篇題為《“酸堿體質理論大師”被判罰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被稱為“酸堿體質理論大師”的羅伯特?歐?楊,在法院上承認了他的“酸堿體質理論”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一石激起千層浪,“堿性飲食療法”、“堿性保健食品”、“堿性飲食療法”等一批偽概念也紛紛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質疑。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道463條,新聞網站文章2332篇,移動端文章數 2741篇,微信公眾號文章4137篇,微博原發、轉發5.7萬條,論壇發帖66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11月美國“酸堿體質理論大師”羅伯特?楊被判罰起,就引起輿論的廣泛熱議。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專家解讀: “酸堿體質”不存在
“我們一般所說的酸堿平衡,是指體液的酸堿平衡。”馬冠生指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體液的酸堿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生物體通過呼吸、排泄及體液中特有的緩沖體系等調節機制,維持酸堿平衡,血液pH在7.35~7.45范圍。酸堿平衡失調可引起酸中毒或堿中毒。
酸性食物或堿性食物也稱作“成酸性食物”或“成堿性食物”,是在食物化學研究中,按照食物燃燒后的灰分在水中呈現的酸堿性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
“人體攝入食物后的代謝非常復雜,迄今為止,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攝入酸、堿性食物能夠影響人體血液的酸堿度。無論是成酸性食物還是成堿性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后,都不可能造成所謂的酸性或堿性體質。”馬冠生表示。
他指出,“酸性體質”易導致疾病發生是錯誤的說法。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堿失衡并不容易發生,如果體液pH值低于7.35,屬于酸中毒,需要盡快就醫。
專家建議:注重平衡膳食 杜絕虛假宣傳
馬冠生建議,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這一模式是最大限度保障人體營養需要和健康的基礎,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而非單一地攝入某種或某類食物。”
他指出,企業應加強自我約束,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主動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加強科研力量投入,從研發水平、產品質量、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尊重科學事實、杜絕虛假宣傳、切忌急功近利,應靠誠信樹立企業良好品牌形象。
“相關機構和媒體發現謠言,及時應對,進行辟謠,阻斷謠言的傳播。媒體也應不斷加強營養健康知識的傳播,拓寬傳播渠道,提高公眾的健康素養,增強謠言的鑒別能力。”馬冠生表示。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