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合承辦的2014年“兩會議食廳”于3月8日召開。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奇。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澤彪/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記者佟曉群)3月8日,在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合承辦的“兩會議食廳——2014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食品安全懇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奇表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從事農業的人口大量轉移到城里或非農行業,這些人對食品以及食品安全的了解真得打個問號。食品安全關乎千萬家,食品工業還起著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因此,不要盲目把過度時期的食品產業當成一個安置就業的地方。 》》》點擊進入專題
李奇說,幾年前,在焙烤行業里有一個所謂‘配方’,不用加雞蛋就能做出蛋糕來,靠什么?靠一些添加劑、乳化劑,這種現象出現在一些小工廠、小作坊。“大的食品廠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他們發展多年,好不容易取得了今天的規模,創造出自己的品牌,輕易不會去違法亂紀自毀前程,往往是這些小黑加工作坊,由于違法成本低,給食品監管帶來極大隱患。”
李奇指出,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中國的頭等大事,十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的,花了很大的力氣和代價保產量。政府也在強調,中國人的飯碗必須要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但從糧食的供給情況來看,90%是自給,還有10%是依靠進口。“前端的產量很大,但到產出糧食以后,即從初級產品向半成品、成品轉化的過程中,由于使用和管理過于粗放,造成的不安全問題比比皆是。”
“過去的三十年中,食品行業粗放、無序的發展可以定性為政策性管理問題,也就是說管理過于粗放。”李奇認為,中國的許多行業都是由政府主導,許可證、資質證等都由政府管理,但政府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專家。他建議,可以效仿一些發達國家,下放資質證書的管理權,交由行業協會進行專業評估、發放。
“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中國的問題要按中國人自己的辦法來做。”李奇認為,“我們耕地面積這么小,在食品這個層面上不能過度地市場化,應該有計劃,應該有控制。既然是政府來管,適度地再計劃、控制一下,我覺得這沒有什么問題,這是一個前提。”
此外,政府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李奇表示,企業不能永遠伸手跟政府要這要那,政府應該讓企業有自身的一個積累,允許企業有利潤存在,從而使企業能形成一個自我良好的積累,進而推動產業的轉型;政府要堅決取締那些小散亂的黑作坊,加大對不正當競爭的懲處力度,鼓勵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為規模企業的發展掃清市場障礙。
(責任編輯:佟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