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12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主題為“堅定地走價值提升之路”的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暨方便食品展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肖/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1日訊 9月11-12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主題為“堅定地走價值提升之路”的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暨方便食品展在北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魏益民教授在題為“面制品智能制造技術展望與挑戰”的演講中指出,掛面產業正呈現出規模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當前,掛面產業面臨四大挑戰,需要行業的普遍重視。
魏益民指出,食品產業正經歷著從工業化、自動化到智能化的發展,逐漸呈現出規模化、工業化、特征化的特點。以掛面產業為例,在管理高效的前提下,開始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在全面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開始考慮或探索智能化;在保持主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討論產業模式的優化提升,以及產業結構的多元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面制品分會統計,從2016年至2018年,中國掛面行業的總產量從600萬噸增加到812萬噸。大型制面企業的擴產、升級改造,以及中小企業的提質增效,每年所需新型生產線在20條以上。
魏益民認為,隨著餐飲業向以需求為導向進行變革,食品產業和餐飲業之間的互動、融合發展日益深入。在這其中,面制品的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面制品制造的各項環節中,和面需要自動加水技術、壓延需要厚度控制技術、油炸需要智能干燥技術,其中,以智能干燥技術尤為重要。這一技術不僅節約能耗,節省人力物力,還能保持掛面含水率的穩定,促進企業增收。
在談及掛面產業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挑戰時,魏益民指出,方便、快捷餐飲業和配送體系的發展,影響掛面的潛在消費人群;鮮切面以各種方便快捷的方式進入家庭消費,影響掛面的傳統消費人群;規模化掛面生產線陸續投產,與中小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加劇;掛面產業再次升級動力不足,產業智能化所需要的基礎研究應受到重視。
魏益民呼吁,設備制造企業、食品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應從戰略布局考慮,有效合作,首先實現中國傳統食品智能制造,為中國食品智能制造,為中國食品智能制造和產業升級創造范例。
(責任編輯:劉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