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食物主要來自農業,農業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態基礎上的,只有生態健康,農業才良好,產出的食物才足量且安全。然而,多數情況下農業往往被定義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產業,使其承受人口不斷增加對食物數量需求的壓力,而忽略了它本身來自自然的事實,久而久之,自然生態就會受到破壞,這是當今世界和我國農業及食物生產體系面臨的共同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不管是走向大農業,還是踐行大食物觀,都面臨著很多來自生態系統尺度上的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耕地占有和污染造成耕地數量和質量面臨威脅,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端牢飯碗的安全線。水資源不足也對我國發展大農業、踐行大食物觀產生嚴峻的資源與環境約束。我國水資源總量列于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有些地區的農業灌溉依然采用漫灌方式,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農業作為第一產業,首先要把高碳的產業轉變為低碳的產業。
大農業和大食物觀也是一種大生態觀,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實現。在我國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業從單一種植業向大農業轉變、食物從單一的糧食安全向多元的食物安全轉型是大勢所趨。當我們在理解大食物觀就是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也是大生態觀的基礎上,落地發展大農業、踐行大食物觀順理成章。在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之下,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將是生態產業的興旺。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有利于擺脫生態系統尺度上的資源與環境對發展大農業、踐行大食物的雙重約束。
踐行大食物觀,一方面要發展大農業,促進從以糧食作物為主的格局向多元化食物生產格局轉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對鄉村生態農業建設的探索,促進從常規的化學農業向生態友好型農業轉型。以具體做法為例,稻田養魚就是一種簡潔的生態農業模式,利用水稻田里面沒有被占用的生態空間來養魚,魚可以吃掉田里和稻株上的害蟲,農藥使用相應減少,產生的糞便可以回田,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化肥的使用。有效地把原來常規的工業化、化學化,以單一作物為主的小農業變成農牧結合生態友好型的大農業,農田生態系統也從向市場提供單一的稻米到提供稻米和稻花魚等多種食物轉變。
(王松良)(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