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福建豐富的海產品遠銷各地。其中,鮮活肥美的綠盤鮑魚成為不少家宴“壓軸菜”的首選。綠盤鮑是少有的大型鮑,一只足有一斤重。如今在福建,此種鮑魚已實現規模化養殖,一經問世便深受消費者歡迎。
重達一斤多,一只手都握不住。綠盤鮑,這個堪稱國產“鮑王”的鮑魚突破性新品種,是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柯才煥教授團隊經過育種和改良,最終研發而成的。
突破技術瓶頸
“這款鮑魚具有耐高溫、生長快、規格大三個特點,養殖戶非常認可。”1月27日,柯才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原有的鮑魚品種主要為由北方引種到南方養殖的中型鮑。這種鮑魚的養殖周期較長,通常最大只能養殖到100克左右,對南方夏季的高水溫耐受性差,在夏季死亡率較高。
柯才煥介紹,大規格是體現鮑魚高品質和高價值的重要指標。原有養殖鮑種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鮑魚養殖的穩定性和經濟效益,難以推廣。此前,高端鮑魚食材均為歐美進口的大規格鮑,這項進口每年都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價格奇高。
如何解決鮑魚養殖產業規格小、度夏成活率低和養殖周期長三大“卡脖子”難題,讓以往高不可攀的高端鮑魚“飛入尋常百姓家”?
柯才煥帶領團隊創新育種思路,從鮑魚養殖產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放眼全球擴大雜交選種范圍。最終,團隊選定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兩個優良鮑種進行雜交,成功創建了一套鮑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
“整個雜交育種做了一二十個組合間的比較,試驗次數有幾千次。”團隊成員游偉偉教授回憶,歷經11年的努力,團隊以經6代群體選育獲得的皺紋盤鮑為母本、以2007年從美洲引進并經連續4代群體選育獲得的綠鮑為父本,研發出“綠盤鮑”國審新品種。新品種耐高溫性能較原有養殖品種提高2.26℃,生長速度提高50%—100%,既保留了皺紋盤鮑的細膩口感,又有綠鮑的個頭,生長規格也比普通鮑魚大出一倍還多,其中有30%的鮑魚能生長到500克以上。
綠盤鮑一經推出便受到產業界的熱烈歡迎,良種覆蓋率迅速提高。目前,綠盤鮑已成為我國鮑魚養殖產業的主導良種,綠盤鮑及其派生良種的良種覆蓋率達到70%。在柯才煥教授團隊研發的綠盤鮑等國審新品種的示范帶動下,2024年我國鮑魚養殖產量達到了24.5萬噸,直接產值超過了200億元。
攥緊種質“芯片”
種質資源是新品種培育的基礎和源頭,而產學研合作為鮑魚良種培育注入了強大動力。從幾口育種池起步,到擁有了3500平方米的育種車間……近年來,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位于“鮑魚特色小鎮”晉江市金井鎮的晉江福大鮑魚水產有限公司建成了我國保有鮑魚遺傳材料最為齊全、制種能力最強的種質資源庫。
“種質庫目前保存有4種鮑魚種類、4個國家級鮑魚新品種、33個選育品系、320余個家系,為持續不斷育成鮑魚新品種提供了堅實的種質保障。”廈大團隊駱軒博士說,經過多年努力,廈大團隊和晉江福大鮑魚水產有限公司合作精心打造鮑魚活體種質資源庫并開展良種培育,實現了校企“雙贏”。
綠盤鮑新品種及其派生良種“綠雜”破解了我國鮑魚產業發展三大瓶頸問題,打破了我國大鮑魚市場被國外鮑魚壟斷的局面,有力推動了我國鮑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綠盤鮑新品種還催生出國產溏心干鮑和鮑魚珍珠兩個全新的產業。其中,柯才煥教授團隊利用綠盤鮑培育出了國內首批鮑魚珍珠,為鮑魚行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2020年,綠盤鮑被評為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成果十大新產品,是當年度唯一入選的水產類新產品;2023年,綠盤鮑被遴選為國家農業主推品種。
牢牢攥緊種質“芯片”,不僅讓包括大規格鮑在內的鮑魚被端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也使海洋這片“藍色糧倉”更加豐實。
2024年,廈大團隊又根據鮑魚養殖產業的特點,最新培育出耐高溫國審新品種皺紋盤鮑“福海1號”,有望為緩解福建地區鮑魚養殖度夏高死亡率問題提供良種保障。
“接下來,我們不僅要培育高食物效率的鮑魚品種,以提高鮑魚飼料轉化率,降低養殖成本,還要聚焦味道、口感等做鮑魚的品質育種研究。”談到鮑魚育種的未來發展,柯才煥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