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這意味著我國按下了減少碳排放的“加速鍵”。
中國為何要提出這樣的目標與愿景?廣東省如何付諸努力?正值《巴黎協定》簽署五周年之際,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梳理了廣東省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
廣東10年單位碳排放下降超44%
“二氧化碳氣體雖不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卻是引發全球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中山大學廣東省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蘭指出。目前聯合國提出要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2℃之間的目標,氣候變化情況比較嚴峻。“如果放任氣候危機不管,世界許多沿海城市將在未來幾十年后面臨被淹沒的風險。”
曾雪蘭介紹,所謂“碳達峰”就是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后將慢慢減少。“碳中和”指的是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全部抵消,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發達國家有60到70年的過渡期,但中國只有30年時間,這意味著中國二氧化碳減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要比發達國家大。”
一直以來,廣東非常重視碳減排工作。從2010年啟動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起,歷經十載,廣東超額完成單位碳排放下降目標,十年下降超44%。長期以來,廣東省通過行政主導、問責推動取得一定成效,但節能減碳形勢仍然嚴峻。因此,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基于總量控制的碳排放權交易成為了高效率、低成本完成節能減碳約束性指標的現實選擇。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達1.69億噸
2013年12月,廣東省正式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將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造紙等六大行業250家左右的控排企業納入碳市場范圍,覆蓋廣東省約70%的能源碳排放量。截至2020年12月,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69億噸,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38%,累計成交金額34.89億元,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34%,均位居全國第一。
“碳排放權交易目的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政府根據減碳目標和發展規劃設定配額總量,通過免費和有償的形式發放給企業,企業可根據自己實際生產需要購入或售出配額。”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孟萌表示,施行以來,減碳增效激勵作用明顯,超過80%的控排企業實施了節能減碳技術改造項目,超過60%的控排企業實現單位產品碳強度下降。
為鼓勵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加入到低碳減排的行列中,廣東開展碳普惠制試點已有五年時間,在廣州、惠州、中山、深圳等城市都取得不錯的成果,融入了公共出行、垃圾分類、舊衣回收等領域。
在中山市小欖鎮北區社區,部分家庭設有太陽能光伏屋頂、太陽能充電樁、雨水回收、太陽能路燈等低碳設施(見上圖),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漸融入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據統計,社區人均碳排放為0.818噸,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5%。”中山市小欖低碳發展促進中心主任何益清介紹,“由社區、企業共同參與的光伏發電項目經碳普惠核證減排646噸,切實地為廣東碳減排貢獻力量。”2017年底,該社區入選首批省級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
基于碳普惠制,“生態扶貧”的市場化理念逐漸走向現實。廣東省定貧困村上洞背靠豐富的林業資源,走上了一條“林業碳匯”的新路徑。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達成了共計95503噸的省級碳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中,上洞村獲得了155.8萬元的收入。“沒想到我們世世代代守護的山林可以直接換來收入,綠水青山果真就是金山銀山,以后我們要更加努力地愛林護林。”上洞村村民劉保成說道。
倒逼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曾雪蘭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將有力倒逼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帶動綠色產業強勁增長。”十年來,廣東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積極探索節能減排工作新領域、新機制。
據悉,廣東非石化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從2010年的14%提高到2019 年的29%。目前,全省城市公交電動化率達到93.5%,廣州、深圳、珠海、汕尾均實現公交車100%電動化。達能(中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中山工廠于2017年開展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光伏發電已累計超過8240MWH,減排二氧化碳約8212.4噸。
同時,廣東大力淘汰落后、高能耗高排放產能,著力實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截至 2019 年底,廣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 67.1%,成為首批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 64.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6.2%。
未來,在目前低碳工作的成果基礎上,廣東省將嚴格控制全省煤炭消費總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核電,推廣碳捕集等先進低碳技術,為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承諾貢獻廣東力量,推動全省二氧化碳排放在全國率先達到峰值,珠三角城市群在全省率先達到峰值。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