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西安訊(記者徐文智)10月29日,陜西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fā)布今年第三季度消費者投訴情況分析報告。報告顯示,預付式消費與票務服務消費兩類投訴呈現增長趨勢,成為當前消費維權的熱點問題。
第三季度,陜西省各級消費者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3767件,同比增長24.45%,解決2859件,投訴解決率75.9%,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258.89萬元;其中,因經營者欺詐行為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3件,加倍賠償金額1.26萬元;接待消費者來訪和咨詢1073人次。
報告顯示,預付式消費投訴較上季度有所增長,問題主要表現為信息不對稱,存在夸大、虛假宣傳等;合同內容不公平,“霸王條款”多,減輕或免除經營者責任,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退款售后難,服務質量無保障,商家擅自關門閉店,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職業(yè)閉店人”為經營不善尤其是采取預付費經營模式的經營者策劃實施閉店行為,并接手處理經營者遺留的維權糾紛,幫助經營者套走預付資金,逃避法律責任。
例如,8月,陜西省消保委接到消費者趙先生的投訴,稱其在西安某美發(fā)店預存會員卡8800元。該理發(fā)店關店后,通知消費者到另一家美發(fā)店使用會員卡,但后者對于前者承諾的優(yōu)惠不予兌現。消費者提出退費,遭到商家拒絕。在雙方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消費者向陜西省消保委尋求幫助。在調查、溝通、約談后,商家與消費者最終同意消保委提出的調解意見,商家補償消費者2000元。
對此,陜西省消保委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擇預付式消費時注意:一要量力消費,謹慎選擇商家。面對預付式消費促銷,消費者應考慮自身的真實消費意愿和實際消費能力,不要因貪圖優(yōu)惠而沖動消費,避免盲目跟風;在預付款項之前做到多詢問了解商家信譽,選擇資質齊全、信譽較好的商家,盡量避免較大數額的充值辦卡,單次充值不宜過多,不輕信各種廣告宣傳、口頭承諾。二要簽訂合同,仔細審閱條款。消費者應與商家簽訂書面合同,合同內容要明確商品服務的具體內容、價款、預付款退還方式、違約責任等核心條款;簽訂前仔細審閱合同條款,對不明確或不合理的條款要及時與商家溝通并協商修改,拒絕收款不退、丟卡不補等“霸王條款”。三要保留證據,依法理性維權。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應注意索取保留好發(fā)票、收據等支付憑證及消費打卡記錄、聊天記錄等證據,如遇到消費糾紛,及時找商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向當地消費者組織或有關部門投訴,發(fā)現商家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或出現停業(yè)、關門、失聯等經營異常情況并且具有職業(yè)閉店行為特征時,要及時向主管部門投訴或舉報。
今年暑期,“文博熱”持續(xù)升溫,陜西省各景區(qū)、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相關票務服務消費投訴增量明顯。消費者反映的主要問題及存在的風險包括熱門景區(qū)、博物館等預約購票困難、預約手續(xù)復雜;消費者購買“黃牛票”上當受騙,特別是消費者在線上以溢價購買到假票、錯票,或是支付錢款、定金之后遲遲收不到票,最后錢票兩空,維權難度大;對部分實名制要求嚴格的景區(qū)、演出等,“黃牛”會通過“真人代拍”并預收消費者定金的方式,在購票平臺上進行代搶票,易導致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被流轉,部分惡意代拍可能以獲取個人信息為目的,將獲取的個人信息非法提供、出售給第三方牟利選,造成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
對此,陜西省消保委提醒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正規(guī)渠道購票,優(yōu)選官方或官方合作的渠道購票,購票過程中要核實票務信息,不輕信“黃牛”或不明渠道售票,不進行私下轉賬交易,自覺抵制“黃牛票”,避免因為假票、虛假宣傳等遭受損失;要提高警惕意識,不要輕信低于市場價的門票、演出票,對于“黃牛”的欺詐手段應當有所了解,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輕易將身份信息透露給“黃牛”、代拍等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