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出口”只是正常的商品交易,進口水果本身并沒有什么神奇之處,不過是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出來的產物。消費者在擦亮眼睛辨別真假的同時,不妨破除對進口水果的迷思,理性消費。
■龍之朱
近日,央視記者揭露了水果市場假冒進口水果的真相。商家通過包裝印外文,將國產葡萄等水果冒充為進口水果,售價高昂。記者發現,這些所謂的進口水果包裝缺少必要信息,且海關總署發布的名錄中并未列入。業內人士透露,這是普遍現象,很多城市都有,只需在包裝上突出外國文字,即可將國產水果偽裝成進口水果。(據10月20日央視新聞報道)
在市場越來越開放的今天,“進口”“出口”只是正常的商品交易,進口水果本身并沒有什么神奇之處,不過是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出來的產物。沒必要格外追捧進口水果,也沒必要刻意貶低本土水果,在這個問題上,消費者理應消除迷思,理性對待。
當然,因為有關稅和質量檢測,再加上運輸成本,量小的進口水果在售價上往往會高一些。這也導致部分逐利的商家不惜通過造假的方式,以“進口”之名來包裝水果達到“價高”的目的。
貨不對板,就是欺詐。消費者支付了進口水果的價格,拿到的卻是國產水果,比如購買的是日本進口陽光玫瑰葡萄、晴王葡萄,真正吃到嘴里的卻是國內本土的產品,這顯然是商家知假賣假,存在欺詐。更有甚者,一些商家在水果市場赤裸裸地現場換標簽“制作”進口水果,暴露出這一行當個別人的恣意與貪婪。
假進口、真欺詐的“進口水果”該消停了。監管部門應及時關注這一亂象,并將此項內容納入監管范圍,加大日常監督管理力度,以強力手段認真甄別、嚴肅查處,進口的就是進口的,國產的就是國產的,不能因此破壞了水果消費市場的信譽。其實,哪些水果屬于進口,海關總署已發布準入名錄,只要溯源檢查即可核驗。而在監督檢查之外,也可廣泛傳播進口水果相關名錄,等消費者們熟知后,也可杜絕一些冒名頂替產品。
同時,監管也要延伸鏈條,從線下的水果市場到線上的電商店鋪,從具體的水果種類到各種外文標簽,都應全覆蓋納入監管。除了市場監管部門外,公安部門也應介入,依法嚴懲造假行為。
當然,消費者在擦亮眼睛辨別真假的同時,不妨破除對進口水果的迷思,理性消費。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