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個項目簽約、323個項目開工、315個項目投產……虎年新春伊始,山西各地開發區項目建設壓茬推進,為高質量轉型發展蓄勢賦能。
從“承諾制”到“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山西把市場主體的痛點難點,作為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發力點,打出一套重磅的改革“組合拳”,推動安商、親商、富商在三晉大地蔚然成風。
全承諾、零審批:辦事效率高了
“項目原定去年國慶節前完工,實際比預期提前了一半。”瑞湖新能源汽車服務城是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個“全承諾、零審批、拿地即開工”改革的受益者。
項目負責人張政寧算了一筆賬:項目貸款1.5億元,按當期貸款基準利率4.75%計算,縮短審批時間,就相當于節省了530多萬元,兩期工程算下來就是1000多萬元。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對于山西來講,要扭轉“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必須從投資上下手。然而,辦證跑斷腿、審批磨破嘴,項目落地開工難,曾是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
2017年7月,山西積極破除傳統項目報建審批流程的弊端,通過政府服務承諾和企業信用承諾進行流程再造,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成為全國首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省。
經過逐年推進,如今山西全省開發區一般工業項目已實現“全承諾、零審批、拿地即開工”。
“過去項目單位開工前要自行辦理地勘、環評、壓覆礦產評價等16個事項,去年開發區財政拿出3600余萬元統一辦理,幫企業省事又省錢。”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晉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燕翔說,能服務的不承諾,能承諾的不審批。項目簽約后,企業一個工作日就能拿到全部開工手續。
承諾制的示范效應正在向其他領域傳導。過去,一個投資項目的技術評估工作完成后,需要技術專家審核,往往費時又費錢。現在,通過“設計人員終身負責制+設計人員及建設單位雙承諾”,晉中開發區90%以上的投資項目納入免評審管理。
標準化廠房:企業開辦成本降了
新春伊始,長治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端電氣產業園里已是一派熱氣騰騰的忙碌景象。經過一年多時間建設,首期3棟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新入駐企業正在抓緊安裝和調試設備。
“沒想到園區能為我們提供10萬級的無塵車間,從去年8月底開工建設到10月底試運行,只用了兩個月。”碳方程新材料(山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鑫說,公司研發團隊在深圳,之所以將產業基地選在這里,是當地推動產業轉型的決心打動了他。
供地,是工業項目落地的首要問題。2020年1月,山西省實施“標準地”改革。所謂“標準地”,簡單說就是一塊經過政府部門“初級加工”的帶規劃、帶指標、帶評估報告的土地,企業拿地就可開工,既省時又省錢。
段燕翔說,截至目前,晉中開發區共出讓“標準地”15宗1449.7畝,平均讓企業提前6個月開工,平均每畝為企業節省資金2萬元,過去一年市場主體凈增1260戶。
為了更好承接產業轉移,促進鄉村振興,岢嵐經濟技術開發區統籌整合鄉村振興建設資金,把“標準地”升級為“標準化廠房”。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楊繼明說,這樣既減輕了企業投資壓力,又可通過出租廠房為村集體和村民持續分紅。
一站式、全代辦:企業跑腿少了
在晉中開發區,食品企業“一手店”入駐北方功能食品園區2個月后,已經形成日均1.5噸熟食的生產、儲存、配送能力。
“園區有‘代辦員’負責解決我們提出的問題,冷鏈、防疫、食品檢測這些食品企業頭疼的問題不僅有人告訴你怎么解決,還會替你解決,僅食品檢測就為我們節省了近100萬元的固定投資。”“一手店”負責人薛寒冰說。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晉中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王保喜說,通過公開招標,開發區引入長期深耕政務服務領域的代辦團隊,幫助企業用最短的時間產生效益。2018年11月才開工建設的北方功能食品園區,目前已有近百家食品企業入駐,從簽約到入駐生產的速度不斷提高。
在陽泉高新區,山西尊特智能科技公司入駐不久就接到了智能穿戴設備的生產訂單。公司總經理黃萬年說,去年7月項目開工,9月初第一條生產線就投產了,無論是執照辦理,還是銀行開戶都有相關工作人員協助。
“剛投產時,只從深圳帶來5名員工,短短半個月內開發區的人力資源公司幫我們招聘到200多人,還協調解決員工吃住問題,開通公交專線,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黃萬年說。
在忻州、臨汾等地,除了代辦營業執照,行政審批服務部門還為新開辦企業免費刻章、免費寄送。
流程能減則減,服務一優再優,山西各地開發區用辦事效率換來發展速度。去年,全省88個開發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2%,增幅比同期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13.5個百分點。開發區正在成為山西轉型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