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中國“深藍”經濟全面加速

    2018年09月17日 07: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圖為“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記者 李紫恒 攝

      圖為廣西欽州市龍門港七十二涇內的海上大蠔養殖基地。記者 張愛林 攝

      用4D數字化技術模擬的數字海洋、在深遠海建立的海上龍宮、千萬億次每秒的超級計算機………一批海洋黑科技在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亮相,彰顯著中國海洋發展的活力。

      在數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我國海洋產業正從傳統產業轉變為向科技要潛力、向遠洋要資源、向業態創新要未來的創新性產業。

      科技為海洋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正加速海洋科技創新,快速挺進“深藍”。

      在近日舉行的2018東亞海洋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軍說,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已構建了系列化水下運載器,包括“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等,幫助科學家進入深海、探測深海。

      今年5月,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迎來迄今年齡最大的乘客。82歲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號下潛到1400余米的深海,發現了冷泉生物群和冷水珊瑚群,為全面認知南海深部提供了嶄新的材料。

      據了解,“深海勇士”號國產化率達到95%,成功實現了潛水器核心關鍵部件的全部國產化。與國際同類潛水器相比,在電能、潛浮速度、聲學通信和自動控制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

      事實上,人類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正是海洋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海洋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有關研究顯示,全世界90%的漁業產量來自海洋,全球1/4的生物生產力和1/4的石油天然氣都來自海洋。除傳統資源外,新的資源還不斷發現。

      于洪軍表示,“現在,我國深海技術裝備已基本成形,也有了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平臺,從研發到工程樣機,到性能測試、規范化海試,以及技術成果轉化,很多單位都在同時做。”

      從蛟龍到海龍、潛龍再到未來的“六龍計劃”,我國一直沒有停止對深海探索的腳步。目前“蛟龍號” 載人深潛已突破7000米大關,理論上其工作范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海洋是資源豐富而未充分開發利用的資源寶庫,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大陸架和淺海油氣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勢必將追求能源的目光投向深海。據法國“航海與潛水”網記載,目前全球民用無人深潛器中,90%是石油公司用來找油和氣的,而一些國家也正在開發新能源“可燃冰”。

      目前,發展深海經濟已成為各沿海國家的重要戰略舉措。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相繼出臺了國家戰略計劃,加大了對深海科技的投入。而我國撒向深海的巨網也已全面鋪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顯示,海底“可燃冰”勘探開發、金屬礦產資源海底集輸等技術將是我國海洋研究的重點。

      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景廣闊

      21世紀被稱為海洋世紀,加強海洋的開發、利用和安全,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長遠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

      對我國來說, 作為一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藍色疆域和1.8萬公里海岸線的海洋大國,發展海洋事業大有可為。

      業界認為,與傳統產業相比,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明顯。首先,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方面優勢突出,可助力我國在新一輪世界經濟布局中搶得先機。其次,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節能環保的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發展潛力巨大。第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能夠吸納高素質勞動力。

      不過,目前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技術儲備不足,仍受到發展實力、客觀條件等因素制約,急需在新時期重點研究與突破。

      以水產養殖為例,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第一大國,但粗放的生產方式帶來了環境、病害等諸多問題。因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在此次論壇上指出,建設海洋牧場是中國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海洋牧場是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楊紅生說:“目前,全國已有6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楊紅生認為,要加強食品安全追溯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牧場管理信息化、生物馴化、自動化采收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海洋牧場從近海向深海拓展。

      而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劉明也曾撰文表示,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但同時仍面臨諸多風險。其中,陸源入海污染壓力仍然較大,而海洋災害也對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海洋經濟成經濟新增長點

      藍色的海洋正在孕育更多可能。

      隨著我國海洋科技不斷取得突破,原本洶涌澎湃的大海,變成了潛力無限的聚寶盆。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7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6.9%,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

      據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介紹,2017年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可以概括為穩中向好,結構調整繼續深化。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60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0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919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6%、38.8%和56.6%。

      具體來看,海洋生物醫藥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濱海旅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4636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海洋電力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海上風電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新增裝機容量近1200兆瓦。

      顯然,在我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調整的階段,海洋經濟無疑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海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也讓眾多沿海省份紛紛提出了海洋經濟的發展路線圖。

      據統計,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相繼發布了加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相關方案,涵蓋海洋信息化建設、海洋新興產業等各個方面。據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大學共同發布的《2018年海洋經濟藍皮書》顯示,中國沿海地區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格局基本形成,重點海洋產業集群初見端倪。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到2035年,力爭實現中國海洋經濟總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推動一批涉海企業全球布局,從而占據全球海洋產業價值鏈的高端。

    (責任編輯:單曉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黄毛片| 里番acg里番本子全彩|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青青草娱乐视频|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gif| 欧美极品少妇×XXXBBB| 日韩在线视频第一页|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國产一二三内射在线看片|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乱色在线观看|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久久精品五月天|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图片欧美另类|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一级做a爰全过程免费视频| 69堂在线观看| 精品96在线观看影院| 欧美亚洲桃花综合|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最近2019年中文字幕国语大全| 成年黄网站色大免费全看|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人妻丰满熟妇无码区免费|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gay在线看www| 老师好大好爽办公室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成年女人色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毒不卡|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www.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电影|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