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8日訊 近日,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在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網和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聯合主辦的“經濟圓桌”節目上表示,未來進口啤酒也不會成為主流市場的大眾化消費品,占啤酒消費的總量不會超過10%。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做客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網和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聯合主辦的“經濟圓桌”節目。中國經濟網記者陳昊明攝
趙禹表示,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消費品類的銷量,不光是啤酒,白酒等其他酒種的增長比例也都在下滑。雖然啤酒的整體產量出現了負增長,但是產品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低端產品產量下降,中高端啤酒進入上升通道。另外,在過去的10年、20年里,啤酒行業通過整合,一直在持續性增長,當資本完成行業整合以后,必然要出現新一輪調整,產業下滑是調整的表現形式。
趙禹指出,進口啤酒對我國啤酒產業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現在整個啤酒業也在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比如青島啤酒的奧古特、珠江的白啤、雪花的臉譜系列,在市場也比較受歡迎。當然,要讓國產啤酒的中高端產品被更廣大的消費者接受和喜愛,仍需要有一個引導消費的過程。
趙禹認為,中國啤酒品牌想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首先需要進入理性健康的狀態。過去,很多國內啤酒企業生產的個性化產品比如果啤,是很受市場歡迎的,但在行業整合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競爭需要逐漸被淘汰。現在,需要重新在產品層面,把個性化、差異化、中高端產品撿起來,滿足真正的市場需要,解決供給側問題。近幾年,各個企業都認識到這一點,在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也在消費渠道自我再造,整體更趨于理性化。
“酒的種類多、專業性強,消費者辨別能力不夠,如果酒類市場無序競爭,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 趙禹說,從政策層面來講,要加強對市場的規范,建議把酒作為特殊商品進行專業化管理。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