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9日訊(記者徐曉燕)相信看過電影《機器之血》的朋友們都會被電影中人臉識別的“黑科技”震撼。如今,這些以前只能在電影里看到的“黑科技”,在國內一些城市已開始探索試點應用。
近日,鄭州火車站等地探索給民警配備智能眼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教授袁培江說,這些智能眼鏡如果配合成熟的動態人臉識別技術和實時預警系統,可排除海量正常信息,精準篩選出少數違法犯罪者,提供科學布控依據,是近兩年來安防領域發展最快的大數據應用技術。
2016年,袁培江成為深醒科技聯合創始人和CTO,專注于安防領域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究與應用服務的自主可控創新開發。 他介紹,人臉識別技術的平均反應速度可達到每秒比對10億次人臉。袁培江說,目前國內的先進技術最快可達到約每秒30億次,百萬分之一誤試率下精度約99%。每秒30億次速度,意味著兩秒鐘就可以把全球性的人臉數據庫對比一遍,且能夠以高于90%的精確度篩選。未來,一旦這項技術大規模應用,基層公安民警有望實現“火眼金睛”,除了可快速鎖定犯罪嫌疑人,也能震懾、警戒潛在違法者,讓企圖“犯罪后一跑了之的逃逸者無處遁形”。
中科院院士張鈸介紹,近兩年來,人工智能及相關大數據應用技術在安防領域快速發展。袁培江說,動態人臉識別技術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勢,可實現全幀人臉檢測、近紅外人臉識別、多數據源綜合研判、自定義預警規則,識別準確率可超過90%。近兩年來,這項技術在偵破失蹤等案件中屢立奇功,據不完全統計,已協助貴州、山西、河南、云南等地公安機關抓捕2000多名在逃犯。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