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特區政府正就第二份施政報告開展咨詢,對香港特區政府民生工作和香港同胞可見的未來,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感觸良多。
老百姓不能等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經濟發展創下區間新高,教育、青年、安老扶弱、扶貧攻堅等民生工程氣象更新。“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就是要以民為本,推動香港向前邁進。同時,增強市民對國家的認同。”張建宗說。
“老百姓不能等。”上一份施政報告一口氣提出了251項發展惠民新舉措,讓張建宗感到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政策的落實需要時間,政府爭取每一項政策都能盡快落實,所以我們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抓緊工作。”特區政府對司局長有要求,每個人要在兩年內走訪全港18個區,張建宗一年時間里已經到過16個區。
對住房等民生問題,香港市民期待高、訴求多,如何安排好改善民生工作的行動和節奏?
“福利投放一定是要增加的,但不是盲目地派發。”張建宗舉例說,如果特區政府每天花100元(港幣,下同),其中有20.8元用于教育,19.8元用于福利,17.5元用于醫療衛生,這三個主要的民生范疇投入即占去政府預算總開支的近六成。“我們社會福利投入的增長很快,相比過去五年增長已超過了87%。”
為幫助有需要的老人,特區政府推出了長者生活津貼、公共年金等,全方位支持老人家退休,同時創建便利條件,為赴內地養老的長者提供可攜式津貼。“現在香港的高齡津貼,住在廣東、福建的香港老人都可以享受,不用回香港領取。”廣深港高鐵已經開通,新界北部也將有新的蓮塘/香園圍口岸,隨著兩地互聯互通加強,人流、物流更為暢通,張建宗認為,想到內地養老的香港老人會多起來。
談及香港住房問題,土地供應不足是特區政府遇到的最大挑戰。最近幾個月,特區政府密集推出一系列調整改革政策,包括將居屋價格改為五二折發售、推出“港人首置業上車盤”項目、將私樓土地改撥作公營房屋發展等。同時,還發起了一場意在系統性解決香港住房問題的土地大辯論。“成立由社會不同人士組成的土地小組探討這個問題,就是要為增加土地供應建立共識。”
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布局
不久前,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召開了首次會議。國務院出臺新舉措,印發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香港在中央支持下正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工作得以在更大舞臺上進行布局。
自1972年進入政府工作,到2022年本屆政府任職期滿,張建宗服務香港市民的時間正好50年。看著“一國兩制”從理論構想到開花結果,他感嘆:“看看我們就業的情況,失業率目前是2.8%,是回歸前后最好的,很多香港的企業家都表示請不到人了。我們的治安,則是自1974年以來最好的。此外,香港已連續24年維持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地位了。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很簡單,得益于‘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保障。‘一國兩制’行得通,成功了!”
張建宗說,自己身邊大部分的香港青年有為有志、愛國愛港。為了讓香港青年更好地認識國家、擁有國家觀念,特區政府每年提供7萬個名額讓他們走進內地交流學習,其中有5000個在大灣區。“人才就是我們的資源,所以我們要關心、投資下一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負責任、有承擔、正能量及富正向思維的新一代。”
張建宗表示,“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特區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屆特區政府為市民描繪的愿景,不會流于空想。“作為特區政府的一個‘小小公務員’,為國家,為香港市民服務、工作、效力,是我的光榮。”他說。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