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8日訊(記者周雷)9月27日,中國產權協會會長吳汝川在“推進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助力國企國資改革”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產權市場的一大成就是打造了現代資本市場的“中國模式”。
吳汝川認為,長期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以證券市場為核心,以標準化、連續交易為特征,上市門檻高,只能服務極少數企業,存在明顯缺陷。產權市場以非標準化、非連續交易為標志,同時具有長尾市場的顯著特征,不僅可以服務多個領域、多個交易品種的交易,還可服務各種形態、各種屬性的非標準化產權的流轉或融資,這決定了產權市場能夠為為數眾多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很好地彌補了證券市場的不足,是真正能夠支撐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資本市場服務平臺。
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產權市場通過產權轉讓、企業增資、債權融資、股權質押融資等方式,共為各類企業募集資金近8000億元,服務企業超過10000家。同期,滬深證券交易所企業IPO和再融資總金額11000多億元,涉及的企業約幾千家。
江西省產權交易所總裁劉超在論壇上也表示,經濟發展的根基在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市場支持。江西屬于我國中部欠發達省份,特別需要建立健全完善資本等要素市場,以及提高配置效率。15年來,江西省產權交易所發揮區域資本市場功能,努力推進股權交易、股權融資、資產配置等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交易近500億元,股權質押融資500多億元,為江西國企國資改革、振興實體經濟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相比證券市場,產權市場的融資能力不斷增強,服務企業的數量更為龐大,產權市場與證券市場一樣,已經成為中國復合型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汝川表示。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