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也是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鄉村振興發展的40年。永聯村是1970年在江邊圍墾建成的,當初只有254戶人家、700多口人、近800畝地,曾是全縣最小最窮的村莊。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永聯村通過挖塘養魚、興辦鋼廠等開啟了快速發展之路。2017年,永聯村銷售收入超400億元,利稅超70億元,村級可用財力1.56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4.58萬元。
回顧40年來的發展變化,永聯村走過的路其實就是鄉村振興之路。這些年永聯村的發展實踐,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在推進農村產業興旺方面,筆者認為應解決好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要堅持“五湖四海”用人。實現農村基本現代化,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必須不拘一格引人才、用人才。永聯村老書記吳棟材并不是永聯村土生土長的村民,現在的村黨委班子9個人中只有一個土生土長的永聯村人,村辦企業永鋼集團15個高層管理人員中只有一個土生土長的永聯村人。永聯村現在有1.01萬名經濟合作社社員,永鋼集團員工有1.2萬人,光靠永聯村的原有村民肯定做不了這么多工作。所以,鄉村振興必須實現引人才、用人才的“五湖四海”標準。
二是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用市場機制激發內部活力。特別是對于專業技術人員,要充分運用經濟手段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體到永聯村,在永鋼集團鋼鐵主板塊,管理層持股75%,永聯村集體持股25%;其他的板塊,堅持“四六開”,管理層持有40%,集體持股60%。這樣一來,就將單位的發展效益和管理層的個人利益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把鄉村(企業)的發展與個人的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捆綁得越緊,越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
三是要讓農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只有共享發展成果,才能團結和凝聚全體村民的力量,得到全體村民的支持擁護。這些年,永聯村一直與時俱進地探索創新共建共享。例如,永鋼集團堅持給永聯村村民保留了25%的股權。憑借這一安排,永聯村村民可以享受企業發展的紅利,相應地,永鋼集團也可以和永聯村村民和諧相處,尋求共同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黨委書記 吳惠芳)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