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是解決農業農村問題的有效途徑。當前,城市蓬勃發展,產業不斷升級;鄉村正踏上振興的快車,一幅幅壯美畫卷次第展開。這樣的大背景下,新的一年,城鄉兩頭的農民工就業形勢有哪些新特點?面臨哪些新機遇、新挑戰?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來到北京、四川、河南、湖南、江西等省市部分地區,對農民工的就業創業狀況進行了調查。
“工地上一天搬8000塊磚,還不如現在一天送外賣掙得多。”頂著6級寒風,到約定的肯德基店剛坐下,呂建波使勁搓了搓手。這雙手,雖然結束了在內蒙古、重慶、北京建筑工地上的多年“歷練”,依然粗黑。接受完采訪,從早9點到晚9點,接單、送單,呂建波騎著電動車頂風穿梭在北京的街頭巷尾……
不停奔跑,辛勞打拼,這是一個普通農民工的再普通不過的工作日。
農民工,改革開放的“時代詞匯”。為了生計和夢想,他們用汗水澆筑著摩天大廈、橋梁道路……40年發展的恢弘史冊里,無不鐫刻著他們的身姿。
春節在即,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農民工群體,追尋他們匆匆的步履。
城市是農民工就業重要“蓄水池”,伴隨產業升級,用工更重技能型、知識型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2.88億農民工中,外出務工1.73億人。當前,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穩步推進,農民工在城市的發展機會很多。
新動能孕育新崗位,吸收大量新生代農民工。
“年底加班的多,外賣單子也多,我上個月掙了9000多元。工作穩定,收入又高,老家的小伙伴都很羨慕。”雖然辛苦,但對目前的這份工作,呂建波的滿意溢于言表。過完年,他準備叫上幾個老鄉,來北京一起送外賣。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動能日益強勁,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崗位,也成為吸納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渠道。比如,日以千萬計的外賣訂單背后,是廣大外賣騎手頂風冒雨日夜穿梭的身影。美團研究院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8年共有270多萬騎手在美團外賣獲得收入,其中77%來自農村,80后、90后居多。
新需求催生新工種,朝陽產業成為農民工就業的新選擇。
“育兒、護老、家政等服務業,滿足市民美好生活新需求,都是朝陽產業。”“云家政”創始人薛帥認為,打通市民需求痛點的新工種不斷出現,都可為農民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以家政服務業為例,目前全國從業人員2000多萬人,而有需求的家庭超過7000多萬戶。按照每位家政人員每天服務2—3戶家庭算,目前家政市場的用工缺口達1000萬到3000萬人。這個缺口,主要靠女性農民工來填補。
育兒服務業也大同小異。“活多,工作比較穩定,一般我帶的孩子從40多天接手,一直帶到3周歲上幼兒園,吃住、收入都還可以。” 毛玉貞是北京冀喜嬰家政服務公司的資深育兒嫂,她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
產業升級倒逼技能提升,要求農民工加快向技能型、知識型轉型。
“近些年,建筑行業正悄然發生一場就業革命,裝配式建筑漸成趨勢,體力型工種需求越來越少,技術型工種需求越來越多。”有著30年從業經歷的中建二局一公司董事會秘書陳永紅告訴記者。
制造業用工需求也在加速轉型,從大量招用生產線普工轉向更多需要熟練技工。在四川省南部縣汽車汽配產業園,生產廠房焊接區里焊花飛舞,5臺機器人正對著零配件擺臂切割。車間操作工人王建軍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據焊接線路和形狀要求編程,讓機器人按指令工作。正在“監督”機器人工作的王建軍說:“這家伙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且穩定性高、成型效果好。現在若沒有一技之長,在我們這里很難找到工作了。”
返鄉創業就業迎來新機遇,鄉村振興、產業融合打造更多“新飯碗”
在農村,創業就業環境也越來越好。鄉村振興戰略增強了農村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也給農民工就近務工、返鄉創業帶來了大量新機遇。
“為了開好返鄉創業座談會,我去年‘得罪’了不少人,今年一定得補上。”最近半月,找四川省通江縣就業局局長張勇報名參會的電話特別多。去年,因為場地所限,只有98人如愿參會,今年已有400多人報名。
一個深度貧困縣,何來如此吸引力?通江縣委書記孫輝認為,家鄉投資環境好了,更多人愿意回來了。2018年全縣返鄉農民工創辦的經濟實體中,投資規模超過100萬元的就達116家。
記者走訪發現,在中西部很多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大量創業就業機會。
產業融合開拓就業門路。
在河南省光山縣,一片羽絨帶動15萬人創業就業。
從一家一戶到品牌連鎖,從前店后廠作坊式經營,到網上下單線下定制,羽絨產業華麗轉身。縣里出臺政策,創建羽絨服裝創業園和羽絨企業創業中心,小微企業免費入駐,吸引農民家門口就業。孫鐵鋪鎮江灣村的謝玉梅,在村里的巧媳婦制衣廠上班,一月能掙4000多元,還不耽誤照顧家里。
傳統農業升級帶來創業機會。
在通江縣諾水河鎮梓潼村,一朵銀耳引發全村創業潮。
山上不時見到農民工忙著砍青岡樹,晾曬青岡木段,為開春后培植銀耳做準備。“這3年,村里外出務工人數從900多人下降到400多人,很多農民工返鄉發展起了銀耳產業。”村支書陳明均介紹,銀耳一直是村里的主導產業,可山大溝深,路險難走,長期以來銀耳賣不上價。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路通網通,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彬嗅到了商機,返鄉建起了基地和加工車間,把銀耳做出了“花”:研發出以銀耳為原料的面膜,帶動產地收購價提升至600元/公斤,銀耳終于賣上了“銀價”。
鄉村多元開發帶來新機遇。
在江西省寧都縣,一盞孔明燈點亮鄉村文化產業。田頭鎮邊斜村成了富裕村,孔明燈生產被分解成多個簡單易學、方便操作的工序,大量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就有了活計。返鄉農民工劉鵬飛一人創業,帶動千人就業,將孔明燈“放飛”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返鄉創業人員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助農民賺,取得了雙贏、多贏的效果。”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廣德福給出一組數據:目前全國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80萬人,其中農民工540萬人,他們創辦的經濟實體帶動農戶經營收入平均增加67%。
無論嶺南還是塞北,“鄉村振興”藍圖正在繪就。如今的農民,不再圍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唱單調的“四季歌”,城鄉統籌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旅游開發、文化禮堂創建等,都給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空間。
順應新要求抓住新機會,農民工要加快提升自身素質,用工單位要加強人文關懷
當前,就業仍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翼齊飛,城鄉就業機會多了,如何才能讓農民抓住這些機遇?這既關乎農民的“錢袋子”,也關乎城市和鄉村的發展質量。
農民工要實現高質量就業,必須提高自身素質。
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張全收說:“第一代農民工背起鋪蓋卷,拿著瓦刀,就能在深圳工地上找到活干。如今,需求在變化,產業在升級,就業機會仍然很多,但這種機會是更高層次的機會,也對農民工提出更高層次的新要求。”
采訪中,呂建波和毛玉貞對目前的工作都表示滿意。這種滿意,是他們不斷努力提升自己換來的。
“行業更新換代太快了,不學習肯定跟不上。”呂建波告訴記者,即使回家很晚,自己每天也要盡可能抽出時間學一會兒。干送餐員不足一年,呂建波已然是個熟練工,需要什么數據都能馬上從手機里調取出來。
育兒嫂也是一樣。“現在的家長對育兒可講究了:沖泡奶粉要用量杯,飯菜要注意營養均衡,還要帶著孩子做益智游戲。這就逼著我不斷學習,跟上要求。” 53歲的毛玉貞,光育兒保健操就會七八套,談起科學育兒更是頭頭是道。
農民工提升素質,除了文化、技能,還有文明程度。
老王是個文字工作者,一日三餐常叫外賣,接觸過很多外賣小哥。“有個外賣小哥至今讓我印象深刻。”老王告訴記者,那是雪后的一個正午,他在等外賣的過程中瞇著了。外賣小哥敲門,他沒聽見。直到醒來才發現小哥還在門外候著,令他十分感動。
企業要加強人文關懷和柔性管理,吸引、留住農民工。
采訪中,不少企業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難,特別擔心春節過后招不到人。這也對用工單位提出新要求,僅僅提高福利待遇還不夠,在管理層面上,還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對員工尊嚴的維護。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農民工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 陳永紅介紹,公司不但想方設法提升農民工的福利待遇——住的彩鋼房里裝有空調、暖氣,喝的是純凈水,條件跟管理人員一樣;公司還加大培訓力度,通過技術能手傳幫帶,幫助農民工升級技能;加強工會建設,不斷完善工資協商模式,增強農民工話語權。正因為如此,人員流失現象越來越少,目前公司在場勞務工人達2.7萬余人。
“我們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舒適度、愉悅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拴心留人。” 河南省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表示。
促進農民工創業就業,政策還需精準發力,均衡布局公共服務
記者采訪發現,在農村,農民工創業就業還面臨一些困難:創業風險大;缺少保險保駕護航;融資難題仍然突出;不少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還較弱……這些因素,都影響著農民工就業。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不少地方進行了有益探索:
——深化精準施策。湖南省東安縣就業服務管理局走村入戶,采集創業就業相關信息建立臺賬,在此基礎上,“創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項目扶持+創業孵化基地”四位一體,緩解了返鄉創業難題。
——細化靠前服務。政府將“最多跑一次”服務延伸到廠區,現場為企業排憂解難;完善農民工生活設施,建立“候鳥學校”,為農民工子女入托、入學提供方便;開辦“技能培訓班”,讓農民工及時掌握實用技能。“在這里打工,硬是要得!”來寧波務工的四川籍農民工茍洪才由衷贊嘆。
——對接群眾訴求。盡管在解決農民工就業方面,各地均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不小成績,但是,采訪中農民工對在城市就業仍有許多訴求,歸納起來有四盼:一盼醫療報銷更便利,“盡快別再老家城市兩頭跑”;二盼社會保障更牢靠,尤其是一些用工企業沒給上養老保險,讓農民工心里很不踏實;三盼子女入學更輕松,尤其是隨遷子女就地上高中太難;四盼城市落戶之門開得再大點,“讓更多農民工圓上城市夢”。
——均衡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關鍵一條是要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素自由流動。而下一步政策的主要著力點,應讓進城農民工享受到與城鎮職工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拆除農民工訴求突出的制度壁壘。”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建議。
上世紀80年代,城市打開“大門”,讓農民有了更多就業選擇,由此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奠定了基礎。新形勢下,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就業門檻也在“轉型升級”,這就倒逼城市必須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倒逼農民工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努力端上端牢含金量更高的飯碗。“兩股力量形成合力,就必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祖輝信心滿滿地說。
顧仲陽 常 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