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公布的4月份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排名情況,11個設區市中,張家口因空氣質量最好、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最低、PM2.5濃度最低而名列第一。“大氣環境持續好轉,是張家口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扎實推進‘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舉全市之力提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水平,筑就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的必然結果。”張家口市委書記回建表示。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張家口被定位為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為此,張家口把生態興市、生態強市作為發展突破口,把建設綠色環境、發展綠色經濟、打造綠色城市作為主攻方向,力求探索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
2016年、2017年,張家口連續兩年以每年超過220萬畝的造林速度推進綠色生態體系建設,在此基礎上,2018年,張家口完成造林面積601萬畝,提前兩年實現森林覆蓋率50%的目標。張家口投資近百億元修復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康巴諾爾濕地公園、閃電河濕地公園等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張家口共有國家級濕地公園8處、省級公園8處,總面積達4.6萬公頃。2018年,張家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15平方公里,新增及改造節水灌溉面積累計10.58萬畝;城區新增綠地292.34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69平方米。
通過改善生態環境,張家口市產業吸引力得到較大提升。2017年、2018年,張家口從北京引進項目101個,總投資達2425.58億元。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張家口引進京津項目176個,其中103個已經完工,完成投資達350.53億元,生態旅游、裝備制造、新能源、大數據等產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大數據產業已簽約大型項目22個,計劃總投資約800億元,服務器規模逾150萬臺,已注冊數據中心建設、運維企業16家。
據統計,張家口市新能源產業已獲批示范項目23個,形成了風電及光伏設備的生產、工程建設、運營、使用的閉合產業鏈。截至2018年底,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達1345.47萬千瓦,年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
休閑旅游方面,通過生態環境轉變,張家口作為首都“后花園”的效益凸顯,旅游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2018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54.8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59.3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49%和23.39%,生態紅利加快釋放。(經濟日報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劉建鳳)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