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中國人壽工作人員正在為前來咨詢的老人答疑解惑。
圖② 2019年5月,中國人壽董事長王濱一行在公司定點扶貧縣湖北省鄖西縣安家鄉的神霧嶺茶廠實地調研“國壽七夕茶”精準扶貧項目。
(資料圖片)
作為國有大型金融保險集團,中國人壽認為,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首先要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找好自己的定位。這也是其提出“重振國壽戰略”的原因所在。該戰略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人壽在金融保險行業中的定位,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人壽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定位
作為國有大型金融保險集團,自1949年10月20日成立以來,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就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擔當著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今年年初,中國人壽提出“重振國壽再出發”。“這是中國人壽面向新時代做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和選擇,是這一代國壽人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其內涵是進一步明確中國人壽在金融保險行業中的定位,進一步明確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定位。”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濱說。
一句“以一往無前的嶄新姿態重振國壽再出發、再立新功”,道出了中國人壽將凝聚更強動力,更好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擔當和心聲。
服務中國百姓有大愛
“中國人壽是中國人的保險公司。”記者最近在廣州采訪中國人壽公益保險“來穗媽媽愛心計劃”時聽到了這樣的聲音。說話的是年過六旬、在廣州生活了多年的河南籍大媽袁珺。
在袁珺看來,中國人壽作為保險行業的“老字號”最值得信任了。因此,早在河南老家時,袁大媽就成了中國人壽的保戶。
多年后的今天,已經定居廣州的袁大媽又被中國人壽感動了。原來,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風,中國人壽與廣州市婦聯合作開展了“來穗媽媽愛心計劃”公益保險活動。這是一個針對來穗女性流動性大、基本社會保障不全面等情況設計的專屬方案。該方案以“公益+保險+健康管理”為設計思路,旨在讓400萬來穗女性感受到“廣州溫度”,更好地融入廣州發展。
“來穗媽媽愛心計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保險產品。按照廣州市婦聯發展部部長袁微的說法:“我們選擇中國人壽,不僅因為它是國有保險公司,更重要的是它對公益非常熱心。‘來穗媽媽愛心計劃’能夠順利落地,是中國人壽與婦聯多次協商的結果。比如不限年齡,將女性‘原位癌’列入保障范圍,這些都不是一般商業保險愿意或者可以做到的。關鍵時候,中國人壽果斷擔負起責任,并表示‘風險全擔,沒有萬一’。”
正是這種“風險全擔,沒有萬一”的高度責任感和社會擔當,鑄造出中國人壽的金字招牌。多年來,中國人壽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之中,把為中國百姓提供最好的保險保障作為自己的責任。從發揮保險優勢、健全民生保障、積極探索金融扶貧的有效路徑,到助力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學有所教的美好生活,中國人壽的保障一樣不落。
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人壽開展的大病保險項目覆蓋4億多城鄉居民,累計為2800多萬人次支付賠款600多億元。截至2019年6月末,中國人壽累計幫扶1162個貧困點(貧困縣、鄉鎮、村),幫扶12.96萬貧困戶、49.19萬貧困人口順利脫貧;累計派駐扶貧工作人員2222名,累計投入資金2.86億元。
支持實體經濟成效顯著
在廣州地鐵集團的展覽廳內,記者看到了一幅設計精妙、規模宏大的大灣區世界級軌道交通網絡布局藍圖,其目標為推動大灣區城際軌道交通“公交”化。在這一重大工程建設過程中,中國人壽財險是重要保障者之一。
“我們對中國人壽的理賠服務非常滿意。在多年的合作中,中國人壽一直嚴格遵守保險合同約定,對案件處理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體現出央企的責任擔當和契約精神。比如2017年5月,廣州地鐵14號線支線鎮龍北站在建工程受暴雨影響,造成正在安裝的控制柜、電梯和軌道等設備受損,中國人壽財險查勘員接到報案后當天即趕到現場查勘。當時我們向中國人壽財險提出了預賠300萬元的申請。中國人壽財險急客戶所急,很快將預賠款支付到賬,及時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困難。”廣州地鐵集團財務部總經理王曉斌對記者說。
用保險保障支持實體經濟,只是中國人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整體工程中的一部分。按照中央“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人壽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優化保險產品供給結構、注重保障型業務發展,真正發揮保險業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僅在大灣區,中國人壽就累計承保基礎建設項目300余個,提供風險保障超過20萬億元,為打通大灣區交通網絡、實現海陸空互聯互通作出了積極貢獻。
除了保險保障,中國人壽還充分發揮保險資金期限長、來源穩、投資方式靈活多樣的優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自2010年以來,中國人壽通過股票、債券、債權計劃、股權計劃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5.16萬億元,成為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領跑者和先行者。
在綜合保障服務上,2017年,中國人壽資產公司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債轉股投資合作。此后,在國家電投“企業年金受托人遴選項目競爭性談判”中,中國人壽養老險公司再次中選,續簽管理資金100億元;廣發銀行北京分行成功入圍國家電投公開市場債券業務承銷商名單及貸款銀行白名單,并向國家電投本部發放5億元貸款;國壽安保基金對國家電投1000萬元資金進行委托管理。
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上,中國人壽在北京投資項目35個,直接投資金額超過1300億元;發起設立白洋淀生態環保基金,這是雄安的第一只基金;擔任雄安首期政府債發行獨家財務顧問并成為最大投資人;出資120億元設立國壽北控水務基金;成立中國人壽雄安金融發展中心。
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廣發銀行在大灣區的10家分行人民幣貸款余額超3400億元;向廣州基金、廣州開發區基金出資170億元。
在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方面,出資200億元入股中石化川氣東送項目,該項目是連接長江經濟帶沿線唯一的天然氣長輸管線。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中國人壽還先后設立新加坡公司、印度尼西亞公司,投資了中東歐基金,并成立了倫敦辦事處。
科技創新拓展新領域
近年來,隨著科技與保險的深度融合,保險行業從產品設計、銷售服務到理賠速度、經營模式等各個方面都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人壽也不例外。
“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要切實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大、加快、加強科技國壽建設,讓科技創新驅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王濱表示。
今年初,中國人壽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重振國壽“三轉、四型、三化”的戰略思路和“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反復強調科技創新,包括加快推進從人力驅動向人力與科技雙輪驅動轉型,全力建設科技驅動型企業,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人壽的重要戰略之一。
事實上,中國人壽一直高度重視保險科技。為落實重振國壽戰略部署,中國人壽提出了“一轉六化三協同”的總目標,即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全力構建數字化服務、數字化銷售、數字化產品、數字化管理、數字化風控和數字化生態體系,全力建設客戶、服務、銷售三大協同平臺,打造“任意一點接入、各業務間無縫連接、一站式綜合服務”的綜合化經營模式,實現“一個客戶、一個國壽”。方案還確立了一個“小目標”,即未來3年中國人壽將全力推進30項科技重點行動。
目前30項行動正在全面推進,并在提高業務效率、優化客戶體驗、創新業務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比如,集團統籌推進客戶、服務、銷售三大協同平臺建設,2019年4月成功推出“國壽聯盟”,實現了中國人壽各單位客戶服務類APP互聯互通,有力促進了保險、投資、銀行客戶間的相互引流和遷徙;壽險公司完成了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建設,采用完全自主研發的HALO框架體系,在業務處理規模翻番的情況下,系統承保、理賠效率提高95%,運營人員數量下降60%;財險公司新一代收付管理平臺自2018年12月在全國上線后,支付時效提升19倍,日結時效提升10倍。
上半年,一份優異的業績單再次向外界證明了中國人壽的實力。統計顯示,集團合并營業收入5408億元(未經審計),合并保費收入4476億元,總資產4.27萬億元。壽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779.76億元,同比增長4.9%,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廣發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35%;資產公司合并受托資產規模達3.18萬億元,合并管理第三方資產規模2601億元;財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94億元,同比增長11.9%;養老險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突破8800億元,職業年金受托全面中標,獨家發布年金行業首個指數“國壽年金指數”;海外公司合并保費收入354億港元,同比增長40%;國壽投資公司另類投資累計簽約規模3769億元。(經濟日報記者 江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