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無接觸配送、共享員工……疫情期間,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得到了快速發展。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 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發展15種新業態新模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上述政策文件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采訪。
記者:此次文件出臺基于哪些考慮?
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實施數字經濟戰略,先后出臺《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綱要》《“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持續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方、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緊緊把握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主動迎接擁抱互聯網,推動將我國強大市場優勢與互聯網規模優勢有機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啟動早、環境好,業態和模式創新活躍,對于激活消費、帶動就業的潛力巨大。特別是在抗擊疫情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活力和韌性,眾多領域成為數字新技術的“試驗場”、新模式的“練兵場”、新業態的“培育場”。大量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對沖行業壓力、帶動經濟復蘇、支撐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業態新模式催生了大量“新職業”,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代駕員、職業主播等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就業選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抓住抗擊疫情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黃金窗口期,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創新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有效支撐就業,我們與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 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
記者:當前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面臨哪些制約因素?
答:從發展階段看,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階段,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往往“新舊交織、破立并存”,在 5G、人工智能、現代物流等先進生產力需要不斷發展的同時,傳統治理思維和政策制度難以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矛盾更為凸顯,主要表現在 4 個方面。
一是存在業態治理“按行劃片”的慣性思維,造成模式創新能力制約。突出表現為傳統業態按區域、按行業管理政策難以適應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要求。新業態新模式往往對傳統業態的運行模式、流程等進行深層次變革,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監管政策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才能真正促進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二是存在數字化轉型“單兵作戰”的慣性思維,造成轉型供給能力制約。突出表現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處于“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的發展困境。主要原因是企業數字化上下游協同不夠,單靠自己摸索,投入高、周期長、收益慢,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鏈協同效應,導致“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
三是存在就業保障“雇傭”的慣性思維,造成市場發展動力制約。突出表現為傳統雇傭就業形態下的就業和社保制度難以適應靈活用工新就業形態。例如,靈活就業者養老、醫保、工傷賠償難以得到權益保障,勞務派遣人員不得超過用工總量等制度亟待改革,共享用工的勞務派遣、工資支付等也需完善政策。
四是存在生產資料“占有”的慣性思維,造成生產資料和要素制約。突出表現在傳統產權管理制度難以適應數字化引發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變革。傳統生產資料權屬獨有的思想根深蒂固,造成經濟資源效率低和社會資源不足問題。迫切需要推進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改革,促進生產資料數字化低成本復制,以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開辟新的發展空間。從新型數字生產要素看,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流通交易的制度也需要完善。
記者:針對打破以上4方面慣性思維,有哪些有關思路和舉措?
答:針對打破以上 4 方面慣性思維,加快推動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牢牢抓住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予的機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深化改革。要進一步完善包容審慎監管政策,按照鼓勵創新的原則,在堅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給新業態新模式留足發展空間,發揮好數字經濟新引擎作用,激發新的消費市場、就業形態和投資需求,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工作上,擬從積極發展線上公共服務和消費模式、推動生產領域數字化轉型、發展新個體經濟等新型就業形態、培育共享經濟新業態等 4 個方面協同發力。
(一)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激活消費新市場。
重點是建立與線上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相適應的制度規則,創新服務模式供給。一是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探索將在線課程納入部分教育階段的日常教學體系,試點開展基于線上智能環境的課題教學、深化普及“三個課堂”應用等。二是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
探索線上預約問診和線上預約檢驗等新模式,構建患者主導的檢查結果、線上處方信息互認制度,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三是支持發展便捷化遠程辦公。支持遠程辦公滿足日常性多方協同工作、異地協同辦公需求,推動完善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等數字應用基礎設施。四是不斷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鼓勵民間投資參與城市智慧化改造,多方協同增強線上線下融合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探索完善智慧城市聯網應用標準,推進區域一體化數字治理和服務。
(二)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
重點是提升轉型公共服務能力和平臺“賦能”水平,增強轉型能力供給,促進企業抱團聯動轉型,降低轉型門檻,提高轉型效益。
一是培育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生態,開展產業互聯網重大工程布局,支持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跨行業的產業融通發展平臺,發揮平臺賦能作用帶動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二是加快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組織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建立政府-金融機構-平臺-中小微企業聯動機制,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降低轉型成本。三是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以信息流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發展產業服務化新生態,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四是發展基于新技術的“無人經濟”。支持建設智能工廠,發展智慧農業。發展危險作業機器人,滿足惡劣條件應用需求。促進產業加快無人技術應用,提高生產效率。
(三)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開辟消費和就業新空間。
重點是完善適應“靈活用工、共享用工”等新就業形態的保障制度,營造自我就業、靈活用工、“副業創新”、多點執業的政策氛圍,激發內生動力供給。一是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我就業。引導鼓勵自我就業,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鼓勵商業銀行推廣線上線下融合的信貸服務,合理降低個體工商戶融資成本。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降低個體經營者使用互聯網平臺交易涉及的服務費。二是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鼓勵利用業余時間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微創新、微應用、微產品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辟新收入機會,激發多元創造。
鼓勵對創造性勞動給予合理分成。三是強化靈活用工保障,探索多點執業。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政策,支持搭建靈活用工供需對接平臺。探索完善與個人職業發展相適應的醫療、教育等行業多點執業新模式。
(四)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
重點是深化探索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改革,大力推進物質生產資料數字化,促進數據要素流通,拓展生產資料供給。一是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支持發展生活服務共享信息平臺,創新共享業態,發展生活消費新方式,培育線上高端品牌。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促進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二是打造共享生產新動力。鼓勵公有云資源、生產設備、驗證環境、仿真平臺共享。促進通過數據要素與其他生產要素的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三是探索生產資料共享新模式。健全完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生產資料管理新制度,推動生產資料數字化和生產資料使用權共享,提高社會各類資產使用效率,暢通經濟循環。四是激發數據共享開放新活力。推動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健全數據流通制度環境。(經濟日報記者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