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的一處公園里,崔學東正在給和他一樣來巴馬度假養生的人們領唱歌謠,享受著大自然賜予巴馬的美好環境。“曾經在全國多地體驗過養生環境,最終還是選擇在巴馬定了下來。”崔學東告訴記者。巴馬每10萬人口中就有百歲老人32位,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每年引來10多萬人來這里養生度假。
十幾年前,很多游客是慕名前來看巴馬的百魔洞、水晶宮、百鳥巖,但由于旅游產品過于單一,巴馬留不住客人,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要留住客人,就得在康養上做文章。但隨著大批游客和養生人群的涌入,人們對養生環境的要求、養生產品檔次的要求不斷升級,巴馬旅游業的短板更加凸顯。巴馬大健康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高端養生養老產品還比較短缺,配套的醫療、交通、住宿等服務亟待加強,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加快補短板、促轉型。
為了改變“一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服務”的狀況,近年來,巴馬抓住國家和自治區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大力推進傳統的景區景點觀光游向“全域旅游+康養”全面轉型。
“‘全域旅游+康養’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新興產業,我們牢牢抓住戰略機遇,跳出傳統產業演變路徑,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樹立全域旅游理念,努力推動巴馬旅游由單一景區景點的觀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養旅游轉變,把巴馬建設成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色、濃郁康養氛圍的國際性、復合型、全天候的旅游首選目的地。”巴馬瑤族自治縣縣長藍海洲說。
藍海洲表示,巴馬正在利用長壽和生態兩大資源優勢,確立“巴馬,新時代健康中國的領跑者”的目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并促進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3個核心產業朝著大健康產業方向融合發展,著重發展天然飲用水、長壽食品、健康醫養等七大產業領域,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健康產業體系。
據介紹,巴馬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巴馬論壇”,完成9個鄉村旅游區的規劃和評審,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三年行動計劃旅游項目已竣工8個;正在加快推進8個重大旅游項目建設。這些重大旅游項目的落地,將有力地推動巴馬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同時,該縣以發展全域旅游為目標,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貧困地區旅游業改革發展的新路子。依托豐富的養游資源,巴馬通過旅游扶貧模式多點發力,實現養游景區、養游線路、養游商品、養游就業+農莊扶貧,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巴馬縣甲篆鎮坡納屯2005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500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目前人均純收入增長了十幾倍,全屯62戶全吃上“旅游飯”。
坡納屯成功的黨建促旅游脫貧“坡納模式”,在該縣平林村、平安村等28個村屯推廣,輻射帶動57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那桃鄉平林村依托“惟仁者壽”品牌開設“仁壽鄉舍”農家旅館,日均接待游客180多人次,45戶貧困戶通過旅游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是‘全域旅游+康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提升了全域旅游的發展水平,又促進了扶貧,實現了旅游與精準扶貧的良性互促共進。”藍海洲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童 政 通訊員 凌吉榮)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