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京滬高速公路東行至上海段,一路采訪當地的政務中心、工廠企業、港口碼頭……短短兩日收獲頗豐。其中幾處“靜悄悄”的場景體驗,刷新了記者的認知,讓人由衷贊嘆。
第一處場景,是“靜悄悄”的政務服務。
4月7日11時,上海市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當日處理的政務事項超過了4000件。據工作人員介紹,高峰期這里處理的事項,每天能達到萬件以上。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處理海量事務的場所,卻與想象中人聲嘈雜的場景迥然不同。站在服務中心大廳中央側耳傾聽,只有輕柔的背景音樂縈繞耳畔。等待的群眾要么坐在休息間喝咖啡,要么在讀書室認真地閱讀。整個環境舒適溫馨。
“靜悄悄”的細節設置,背后體現的是建設數字政府、創新政務服務的“真功夫”。
“是大數據的賦能,讓我們建成了‘無聲大廳’,只要手機在手,就不需要叫號服務,也不需要大家跑來跑去復印材料。”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關屹介紹,服務中心所采取的智能化算法,輔助治理資源的配置和調度,能夠最大限度提升服務效能,據此可以探索整個城市運行的能計算、可編程。
在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大數據中心“三位合一”的數字政府框架基本形成。記者看到,大多數政務服務匯聚在屏幕中、指尖上,群眾辦起事來如“網購”一樣方便!
第二處場景,是“靜悄悄”的智能制造。
步入上海臨港重裝備產業區,滿目皆是汽輪機巨大的組件。40萬平方米的廠房內,運轉著4000臺(套)先進設備,產出的都是重型工業產品,動輒達百噸,甚至上千噸。
身處這樣的生產車間,如在辦公區一樣安靜。即便是鐵和鐵碰撞、鋼與鋼摩擦的切割現場,人們交談也不用提高音量。偌大的廠區內,工人寥寥無幾,只有許多電子機械手在不間斷地工作,動作很快卻又極輕巧。來回反復間,精準度極高。
“越數字,越安靜!”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汽輪機廠工程師程鋼說,智能傳感器、數字分析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起來,讓整個生產過程保持在最優級別運行,既安靜又安全。
“靜悄悄”的智能制造,背后體現的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硬實力。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陳干錦介紹,公司已按下數字化轉型的“快進鍵”,有的制造工廠數字化程度達到85%,自動化程度提高了50%,為傳統工業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有益樣本。
第三處場景,是“靜悄悄”的港口物流。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去年,這里的吞吐量達到驚人的420萬標準箱!
站在碼頭上切身體驗,這里早已聽不見人聲鼎沸、汽笛轟鳴。2350米長的碼頭岸線上,工作人員屈指可數。高聳的橋吊在軌道上默默滑行著,隨后揮舞巨臂,裝卸數以萬計的集裝箱。負責運輸的無人電動卡車來回穿梭,安靜而有序。
“這里被戲稱為‘魔鬼碼頭’,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安靜!”上港集團尚東分公司副總經理孫金余說,能讓吞吐量如此巨大的港口碼頭變得“靜悄悄”,靠的是一顆“中國芯”。
這顆操控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一舉一動的“中國芯”,是上港集團自主研發的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操控系統。這套系統結合港口裝卸設備的實際特點,構建了指令調度架構平臺,能夠高效率地組織現場生產,甚至能夠實現橋吊邊裝邊卸作業。
“這座碼頭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港口行業在運營模式和技術應用上實現了跨越升級,更為上海港躋身世界航運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動力!”在孫金余看來,智能化的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就是理想中“未來港”的模樣。
“靜悄悄”的政務服務、“靜悄悄”的智能制造、“靜悄悄”的港口物流,反映的是上海高質量發展的“真功夫”和硬實力。一路體驗,令人欣喜而自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朱 磊 李治國 陳蓉蓉)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