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壽光“植”造—《齊魯不凡》系列調研報道之二

    2021年06月17日 04:46   來源:經濟日報   

      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資料圖片)

      我國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由壽光人賈思勰著述,澤被后人,稱頌后世。與這一農耕文明歷史杰作交相輝映的是,今日的壽光,正用蔬菜改變中國。穿境而過的彌河兩岸,分布著超過17萬個大棚,在開闊的鄉間綿延,這是專屬“中國蔬菜之鄉”山東濰坊壽光的奇特景觀。

      每年接待為菜而來的客人超200萬人次,每天蔬菜成交量超1500萬公斤,通過壽光走向全國的蔬菜影響幾億人的餐桌,菜鄉壽光把蔬菜產業做到了極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種植成就農民。

      如何打造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如何面對農業導向變革、新一輪種業革命、農民增收大局,從而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近年來,壽光創新提升“壽光模式”,產業鏈前端、中間、后端一體聯動,勾勒出蔬菜全產業鏈的“微笑曲線”。在中間,構建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解決了小農戶的苦惱;在前端,圍繞標準制定、種子研發發力,搶占產業制高點;在后端,著力品牌培育、品質提升,鞏固競爭力優勢……

      壽光“植”造,別有洞天。

      大棚升級 蔬菜革命——

      讓農業加快告別“靠天吃飯”

      提起改變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那段歷史,不得不提王樂義,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就是他,把冬暖式蔬菜大棚發揚光大。

      見到這位老人時,他剛剛接待完一批外地來村里參觀學習的客人,盡管已經80歲,但他依然精神矍鑠,跟記者講述往事,記憶清晰,娓娓道來。

      1978年9月5日,王樂義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時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合適的產業。”王樂義回憶說,壽光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也有人建“土棚子”冬天種菜,但要燒煤加溫,只能生產葉菜,起色不大。能不能在大棚上做文章呢?

      當年,三元朱村要搞冬暖式大棚,有多道難關:一是拜師難,農民只會種大田,到哪兒去找師傅?二是土地難,誰愿意拿地來干從沒干過的事?三是資金難,剛吃飽飯的農民誰能拿得出6000元建棚費?

      盡管經歷了千辛萬苦,但都沒有難倒王樂義。1989年8月13日,在外學到大棚技術的王樂義,帶著17名黨員,建起了冬暖式大棚,小心翼翼播下第一茬種子。同年12月24日,第一批黃瓜上市,每斤賣到了10元。來年夏天算賬,每座棚收入2.7萬元,17個種植戶成了17個雙萬元戶,人們沸騰了。

      那時,蘿卜、白菜、腌菜是北方百姓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樣。春節到了,即使在北京,也僅有極少量的黃瓜,走親訪友時拎幾根黃瓜就是厚禮。局限于當時的認識,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在北方,冬季生產蔬菜,還不加溫,根本不可能。”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而且還要可復制、可推廣,這是何等氣魄。1991年,剛品味到大棚蔬菜帶來的豐收喜悅,壽光人就將他們最寶貴的財富——農民技術員送出家鄉。從萬仞冰峰到戈壁綠洲,從茫茫草原到幽幽山谷,壽光開啟了一場影響全國的蔬菜革命。

      今天,看過壽光的第一代到第七代大棚后,人們不由得感慨:大棚與大棚的差別可能比大田與大棚的差別還要大。“別看室外快30攝氏度了,可在大棚里不到20攝氏度”,壽光洛城街道寨里村的電氣化蔬菜大棚里,村民王東友望著棚內燈籠串般的櫻桃西紅柿,喜上眉梢。“看看這智能化設備,自動放風機、電動遮陽簾,在手機上操作幾下,就能為棚里的西紅柿降溫。”現在,“動動手指就能種菜”正成為菜鄉的時尚。

      手機成為新農具,得益于鄉村電氣化。2019年5月,國家電網和農業農村部在全國確定3個鄉村電氣化示范縣,壽光是其中之一。國網壽光公司洛城供電所安全員張曦告訴記者,通過能源控制器連接棚內電氣化設施后,可實時采集溫濕度等42個環境數據,農民能在手機上控制大棚。壽光1.6萬個電氣化大棚全部改造后,每年可為全市農民增收3.36億元。

      如今,壽光大棚已發展到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開始普遍運用。當地堅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建成投用了一批智能化園區,新一代的大棚幾乎與制造業同步跨入了智能時代,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

      諸多智能大棚中尤以一座最引人關注。輸入密碼或校對人臉信息后,閘門開啟,就進入了這座占地120畝的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這座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團隊設計的智能玻璃溫室,應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集合了荷蘭式溫室土地利用效率高和壽光大棚高效節能的兩大優勢,比荷蘭式溫室節能50%以上。

      在這里,23萬多株番茄苗在溫室里整齊排列,呵護它們的是正壓環控系統、水肥智能供給系統、可視化智慧管控云服務系統。溫室內安裝了車輛行走與加溫軌道、智能田間作業裝置等設備,由20多個機器人控制。中心機器人“小金”個頭雖小,卻是這20多個機器人的小管家,可收集園區所有機器人的數據信息,處理后生成指令反饋給它們,實現對西紅柿生產全過程的智慧管控。

      始于壽光的“菜籃子”革命極大提升了中國人的生活品質。1978年,我國僅有設施蔬菜面積4萬畝,人均占有量0.4斤;如今,設施蔬菜面積增加到5800多萬畝,人均占有量360斤。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原首席專家、研究員張真和表示,在以壽光為代表的先行地區引領下,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節能、高效蔬菜供給道路,實現了全年有效供給,成功解決了10多億人的吃菜問題。

      立體經營 多元服務——

      讓千家萬戶小生產擁抱千變萬化大市場

      作為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發祥地,壽光展現出了“先飛優勢”,憑借規模大、數量多、品種全,在國內外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可以高枕無憂。面積和產量最容易被趕超,在各地設施大棚鋪天蓋地的當下,壽光該怎么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壽光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我們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抓手,全力推動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壽光市委書記趙緒春介紹,已構建以合作社聯合會為龍頭、15家鎮街合作社分會為骨干、68家濰坊市級以上示范社為支撐的高品質合作社架構,帶動80%的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扭轉了“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局面。

      在崔嶺西村的智能化溫室大棚里,村民崔江元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APP,輕點軟件就能掌控大棚蔬菜種植各項工序,省時省力省工,效率大大提高。“大棚里2萬斤西紅柿待收,將配送到俄羅斯各大超市,多虧了合作社。”崔江元說。

      “品質蔬菜,一路向北。”在位于崔嶺西村的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這句話印在了一張蔬菜運輸路線圖上,從壽光到滿洲里再到俄羅斯赤塔直至莫斯科。這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主要市場在俄羅斯。難以想象,這家合作社每年向俄羅斯出口蔬菜近2萬噸,銷售額超1億元。

      目前,合作社擁有社員161戶,社員的蔬菜平均每斤高出國內市場價格0.2元,每年為每個社員家庭增收近3萬元。成立以來,合作社堅持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品質管控、統一品牌銷售。為滿足社員的金融需求,農業銀行壽光支行“對癥下藥”,為合作社辦理“強村貸”300萬元,解決了融資難題。

      如今,農民合作社已經很普遍,全國農民合作社總數發展到225萬家,輻射帶動近一半的農戶。但是有的合作社有名無實,沒能真正帶領農民抱團發展。壽光實施農民合作社提升專項行動,做好“規范、整頓、提升”三篇文章,于2020年組建了全國首家蔬菜合作社聯合會,107家合作社成為會員單位,在15個鎮街分別成立聯合會分會,共有340家合作社加入分會。

      在紀臺鎮就有一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令欣蔬菜專業合作社,集生產、加工、銷售、物流于一體,與壽光市供銷社共同投資2.1億元,規劃建設占地100畝的為民服務中心項目,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農資直供、農殘檢測、冷藏運輸等多項服務。紀臺鎮黨委書記李偉祥說,創新合作社模式,發展起多種類型多種功能的合作社,引導農民“抱團闖市場”。截至目前,全鎮已發展各類蔬菜合作社191家,服務社員2.1萬余人。

      走進壽光的每個村莊,菜農的神情都是淡定的、輕松的。歷經30多年的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讓一家一戶的小生產也能從容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融入菜鄉的全產業鏈。市場之手讓多元化服務主體擁抱農業。例如,圍繞大棚建設環節,就有大棚膜、卷簾機、保溫被、化肥、育種育苗等專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組織。在這里,只要農戶有需要,可以享受到良種選育、農機裝備、貨款結算、加工運輸、專業會展等全鏈條服務。

      建好市場 搞活三產——

      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重在提升農業生產力,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則重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而二者又共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這在壽光表現得淋漓盡致,建市場、做電商、搞會展……

      凌晨3點,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蔬菜運輸車已陸續進出。這是全國最大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蔬菜交易品種達300余種,日交易量近萬噸,年交易額近100億元。

      在壽光,沒有買不到的菜,也沒有賣不出的菜。物流園副總經理李成濤說,壽光本地產的蔬菜僅占交易量的3%至5%,是名副其實的“買全國、賣全國”。作為南菜北運、北菜南調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園區配備了6個交易大廳,可以滿足大進大出的需求。交易區內商戶所有交易電子化,通過網絡與電子結算中心相連,即時交易、即時結算。物流園輻射20多個省份,影響幾億人的餐桌。

      李成濤回憶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2020年1月27日晚,有關部門緊急協調從山東調運蔬菜供應武漢。山東省立即安排濰坊市從壽光調配優質蔬菜。次日中午,首批350噸壽光蔬菜裝車出發……武漢封城期間,壽光累計發往武漢各類蔬菜產品5721噸。只要有需要,壽光菜農都是第一時間采摘最好的蔬菜向外運輸,物流園承擔了其中的不少任務。

      是產品集散中心,也是價格形成中心。物流園價格指數部副經理陳靜介紹,在商務部的批準和指導下,物流園聯合浙江工商大學編制了“中國壽光蔬菜指數”,這是我國首個以蔬菜為主題的價格及流通指數。指數選擇代表性蔬菜并給予權重,采集其價格、成交量、成交金額等數據編制而成,覆蓋了12大類114中類233小類蔬菜,已成為全國蔬菜價格和交易趨勢的風向標。每到保供穩價的關鍵節點,有關部門常常會來電來人問詢了解。

      壽光形成了以綜合市場為龍頭,1356處地頭市場為基礎的市場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018年被評為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2020年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在抓傳統市場的同時,壽光還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模式,全市5000多種蔬菜和種苗實現了網上銷售。其中,最知名的當屬山東鮮馥農業有限公司,從2019年開始其電商銷售額就超過1億元。

      在洛城街道寨里村的“鮮馥”農業電商直播小院,記者見到多位主播正在線上帶貨。寨里村黨支部書記張華祥說,村里瞄準直播風口,在保留原有民宿特點的基礎上,將閑置院落改造為電商直播小院。2019年,一期8套電商小院建成投用;去年,二期9套直播小院投用。目前,已入駐9家電商機構開展農產品線上直播,與周邊的農業科技園區形成了良性互動。

      山東鮮馥農業有限公司員工隋亞男說,鮮馥已入駐16家電商平臺,生鮮產品種類達136種,其中壽光蔬菜52種,是經營貝貝南瓜的頭號電商。“隨著貝貝南瓜訂單的增加,壽光本地已經滿足不了發貨需求。但是為了口感一致,我們又不能隨意收購別的南瓜。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河南、甘肅、內蒙古等地采購了壽光貝貝南瓜種子并已種植。于是采購員去現場先進行檢測和品嘗,達標后進行收購。如今,這些地方的種植戶不僅不愁賣,而且不愁高價賣。”

      每年的4月20日是壽光人生活中的大日子。從2000年起,定期舉辦的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吸引了超過3000萬的參觀者來此領略蔬菜科技與文化新奇獨特的魅力。在這里,只要你想,可以看到一顆種子如何被研發、被種植、被管理、被采摘、被運輸。

      日常開放的菜博會展館是來壽光的人們必去的打卡點。植物工廠、空中草莓、上菜下魚、樹式栽培、墻體栽培等80多種新模式,帶電高效栽培技術、空間電場高效栽培技術、垂直蔬菜農場、自動噴藥降溫等100多項新技術,單株結果6000多斤的西紅柿樹、一年循環結果1200多斤的空中紅薯、400多斤的巨人南瓜等新奇特農產品……充分展示著農業科技的神奇魅力,讓人流連忘返。

      壽光的探索讓設施大棚從單純的農業供給功能逐漸向多功能拓展,助力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內部看,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把生產、加工、貿易、展銷等融合在一起。從外部看,蔬菜等農業產業率先發展正變為以縣域為基礎的鄉村各類業態全面發展,使農業生產要素在更高層次得以優化配置。

      科技自強 種業翻身——

      讓種業成為蔬菜硅谷的明珠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業問題,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壽光是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也是世界蔬菜種業聚焦之地。我國種子市場全面對外開放之日,正值國際種業巨頭全球擴展之時。作為全球種業競技場,先后有30多家國外種子公司在壽光設立育種研發基地,推廣蔬菜品種370多個。

      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回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菜農不得不接受“按粒賣”的“洋種子”。當時,進口種子確實有不少優點,耐儲運、抗病能力強、種植效益高。數據顯示,到2010年,“洋種子”在壽光設施蔬菜的市場占有率過半,尤其是彩椒、大紅果番茄、部分茄果類蔬菜占比更高。

      高端品種受制于人,這不僅是壽光蔬菜產業的痛點,也是當時民族種業整體面臨的窘境。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文發布,首次明確種業的戰略地位,并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

      育種是創新能力的持續比拼,培育一個好品種通常要數年。很多國字號研究機構和國內頂級育種企業尚且力有不逮,而壽光,卻在“打贏種業翻身仗”中彰顯著縣級市的職責與擔當。

      “變化就在這10年間。2020年,壽光有71個蔬菜品種被農業農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種權,超過之前歷年的總和,壽光蔬菜品種研發迎來爆發。”壽光市蔬菜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范立國說。

      “十年磨一劍”,壽光做對了什么?

      第一步是培育本土育種企業。為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壽光市政府連續出臺3項蔬菜種業扶持政策,拿出專項資金進行重點推動。

      壽光培育了蔬菜種業集團、三木種苗、永盛農業等7家種業企業,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達到140個,全市從事蔬菜育苗單位達401家,種苗年繁育能力達17億株。作為配套,壽光運營了山東省首家果菜品種權交易中心,建成投用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

      壽光蔬菜種業集團擁有農業農村部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方面唯一的企業重點實驗室。集團副總經理王蕾說,與菜博會同期舉辦的種博會,主展區就在壽光蔬菜小鎮。品種的生長情況、品種抗性、果型大小、口感等數據即時上傳儲存,實現生產種植和展示推廣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儲存和處理,讓企業能隨時隨地查看新品種。

      第二步是引入國家級育種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坐落在壽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從北京等地來的專家和研究生們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和大棚基地之間穿梭忙碌。2019年4月落戶的研發中心,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優勢和壽光市的蔬菜產業優勢結合起來。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計劃,未來基礎性研究主要在北京,應用型研究逐步轉移到壽光。

      “當時,也有多個選擇。最終落戶壽光,主要看中壽光在蔬菜領域的生產優勢和市場優勢。科研辦到產業上,論文寫在大地上。壽光是蔬菜科技應用前沿,也應該是蔬菜育種的寶地。”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劉偉在壽光市掛職任副市長,他說,去年以來,有10多個國家級課題在這里落地,18個黃瓜新品種育成。

      擔負著民族種業的希望,壽光的種業振興行動正在提速。

      壽光質量 全國標準——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從抓產量到抓質量,從求數量到求品質,從謀產品到謀標準,壽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堅定。“如果說以前的‘壽光模式’側重于輸出產品、輸出人才、輸出技術,那么現在的‘壽光模式’,則正在向輸出標準、輸出機制、輸出體系方向轉變。”趙緒春說。

      “我們像愛護眼睛一樣抓蔬菜質量安全。”壽光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監管科科長陳永波介紹,早在10年前,壽光就拿出專門資金,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控肥控藥控水,從源頭上抓安全。同時,全面推行蔬菜質量全域網格化監管,全市劃分為28個網格,網格內的大棚生產、蔬菜交易、農資經營全部納入監管,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體系。

      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決定“壽光蔬菜”招牌有多亮的關鍵因素。這在壽光上下已經形成共識。在地利農產品物流園,檢測室可對農藥殘留進行快速檢測,25分鐘出結果。目前,日檢測蔬菜樣品1000余批次,全年達到30萬余批次,檢測合格率達到99%以上。

      誰能把控質量,誰就占領制高點;誰能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2018年7月,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由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是蔬菜質量標準領域的唯一國家級平臺。中心副主任李美芹說,中心首要任務就是加快制定標準,以標準化助力優質優價,增加高品質供給。目前,中心組建了由4名院士領銜的專家委員會,啟動了118項標準的研制工作,已編制完成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范。同時與日本、韓國、荷蘭等對接蔬菜質量標準化參數要求。

      種植戶不知標準為何物,消費者不知標準在哪里,這是以往農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的瓶頸。“問題就是導向”,中心標準科負責人夏海波說,中心設有國內唯一的蔬菜品質感官評價與分析實驗室,開展了番茄、黃瓜品質感官評價活動,以掌握消費者偏好。今年1月,中心制定的日光溫室番茄、黃瓜2項全產業鏈行業標準正式實施,填補了國內空白,還在全國認定了29個試驗示范基地。

      鵬遠果蔬合作社就是這29個基地之一。合作社所在的圣城街道于家村是蔬菜專業村,有25年的設施大棚種植史。2018年,合作社理事長高象鵬在村里建起示范棚,示范標準化生產。如今,合作社社員已全部按照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制定的標準種植番茄。“種了這么多年的西紅柿,起初,大家都對標準不以為然。我按照中心的標準進行生產,雖然產量比其他農戶下降了一半,但含糖量等指標提升一倍以上,賣出了好幾倍的價錢,可讓老菜農開了眼。”高象鵬說。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奇在調研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后表示,壽光發展到今天,在蔬菜領域一直是領頭雁。一流的農業是要出標準的。壽光既擁有技術,還擁有標準,且輻射全國,這條發展路徑在全國都有借鑒意義。

      確實,壽光積極將生產標準及解決方案推向全國,常年有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建設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導蔬菜生產,全國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從靠天吃飯的經驗模式到科學可控的標準化時代,壽光蔬菜標準正逐步上升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農民增收 綠領風采——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無論是振興種業,還是引領標準,目的都在農民增收。壽光市市長李鵬說,增收是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的源頭,也是始終的指向。壽光堅持把農民是否增收、增收多少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尺。

      一畝園十畝田,一畝棚十畝園。溫室大棚當初之所以能迅速推開,與效益高緊密相關。在那個“萬元戶”都令人羨慕的年代,壽光菜農的年收入高達3萬多元。最初的3年時間,壽光市的冬暖式大棚從17個猛增到7.5萬個。經過近30年的創新發展,目前壽光共有蔬菜大棚17.3萬個,年產量450萬噸,蔬菜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壽光農民有多富?“據測算,以一個普通的長120米的黃瓜大棚為例,面積約2.5畝,兩季凈收入能達到10萬元。一個家庭一般種2至3個大棚,在好年景凈收入大約20萬元,多的能到30萬元。”壽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磊介紹,去年,壽光全市銀行機構存款余額1288.9億元,是山東省存款最多的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00元,戶均存款2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7∶1,遠低于全國2.56∶1的平均水平。今年4月,存款余額又增加了100億元。

      一提到務農,給人的印象是低效益,而在壽光,種菜卻是個高收入的行業。壽光顛覆了人們對農業農村的刻板印象,不僅能掙到錢,還提供了城鄉均等的公共服務。既有田園風光,又有致富產業,讓本地人不愿離開,讓外地人心生向往。壽光沒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沒有雄踞一方的工商業經濟基礎,也沒有賴以依托的都市經濟圈,它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業縣市,卻讓農民實現了“一畝地上奔小康”的夢想,自身也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里名列前茅。

      蔬菜大棚為農民帶來了收入,為鄉村帶來了人氣,為家庭帶來了團圓,為縣域帶來了實力。更美好更富裕的鄉村,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土地,而“農民”這一身份選擇,也開始變為職業選擇。不僅當地菜農充分就業,而且還吸納了大量外地勞動力。壽光大地,成為青年人逐夢的熱土,也成為當地農民就近就業的理想之地。

      洛城街道東斟灌村的李萬慶是一名“85后”,原來在青島、青州等地做汽修。2013年回鄉,和父母一起經營2個大棚,年毛收入超過27萬元。2016年開始,先后上了3個高標準大棚,年毛收入過百萬元。原來需要手動操作的放風、澆灌、收放棉被等,全部用上了遠程控制技術,用一部手機就能管理大棚生產。目前,他正在和北京的一家機構聯合研發物聯網和智能打藥機器人。

      年輕人多,想法就多,務農的智慧無處不在。從未停止過的努力,推開一個個嶄新世界的大門。直播帶貨、無人機植保、機器人種菜……老一輩農民感嘆:“說實在的,不是人家小青年,有時咱想到了也不敢做,人家就敢闖。”

      據《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不少人憂慮,“‘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懂種地,‘00后’不問種地”,“誰來種地”成為急需破解的困局。

      而在壽光,農民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據統計,壽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由五年前的3.1萬人減少到1.2萬人,年均減少17.9%,回鄉新農人累計增長20.6%,返鄉創業人員每年都達到3600多人。目前,壽光大約有10.7萬人種大棚,其中“70后”“80后”“90后”合計占到53.7%。

      為培育高素質農民,壽光探索了“企業訂單、機構列單、群眾選單、政府買單”的培訓模式,依托山東(壽光)農村干部學院等平臺,創新實施了“校園+田園”職業教育新模式,編寫了“壽光特色”農學教材,加快培養一批新型“綠領”農民。目前,全市有10萬農民擁有綠色證書,180多名農民成為“農民科技專家”。

      對80歲的王樂義來說,到大棚里轉轉至今依然是他的習慣。他說:“最重要的是看看父老鄉親的這個臉面,看著笑么呵的,我覺得心里很舒服,覺得做對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根植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篤信:今天播下的一粒種子,就是明天的一片希望。

      壽光“植”造,天高地闊,大有可為!

      (作者:本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季正聚 王 晉 喬金亮 牛 瑾 王金虎 郭存舉 杜秀萍 袁 勇 執筆:喬金亮 杜秀萍 統稿:季正聚)

    (責任編輯:王炬鵬)

    壽光“植”造—《齊魯不凡》系列調研報道之二

    2021-06-17 04:46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一区| 2017天天干夜夜操| 天天躁天天碰天天看|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欧美影院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免费视频99| 在私人影院里嗯啊h|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的mv视频|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美女免费观看网站h|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欧洲小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人与禽zoz0性伦| 2022最新国产在线| 在免费jizzjizz在线播|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日日操夜夜操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四虎网站1515hh四虎|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99任你躁精品视频|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日本哺乳期xxxx|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欧美性受xxxx| 伊人久久国产精品| 男爵夫人的调教|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