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版權局日前下發《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提出2025年全國作品登記數量要超過500萬件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版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提高到7.5%左右。
《規劃》指出,國家版權局推動完成與著作權法配套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訂工作;每年組織開展2次全國性版權執法專項行動;每年組織開展1次軟件使用情況年度核查;每年授予2至3個全國版權示范城市、5至10家全國版權示范園區(基地)、20至30家全國版權示范單位。
著作權登記制度更加完善,登記質量顯著提升,登記數量不斷增長,作品登記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全國作品登記數量超過500萬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年均增長12%以上,2025年全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超過300萬件。到2025年,版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7.5%左右,核心版權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75%左右。
《規劃》還強調,要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推進馬拉喀什條約等國際版權條約的批準及落地實施。進一步完善便于盲人、視力障礙者等閱讀障礙者使用作品的版權制度,并向公眾特別是著作權人,閱讀障礙者,為閱讀障礙者制作、提供作品無障礙格式版的機構等利益相關方重點宣傳推廣。開展對無障礙格式版制作、提供機構的指導和監管工作。大力加強無障礙格式版跨境交換國際合作,在為國內閱讀障礙者豐富作品資源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我國優秀作品海外傳播覆蓋面。
在推動新業態新領域版權保護方面,將網絡領域作為版權保護主陣地,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開發運用,提升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的版權保護力度,完善體育賽事、綜藝節目、網絡直播、電商平臺等領域版權保護制度。依托國家版權監管平臺,進一步擴大監管范圍和監管對象,深入開展對新型傳播平臺的版權重點監管工作。支持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運用,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版權監管手段,提高執法有效性和精準度,加強對版權治理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與監管,完善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快速反應機制。
《規劃》還提出,要推動民間文藝版權保護國內立法實踐和國際推廣聯動。堅持文化自信,依托國內豐富的多民族和民間文藝資源,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推動完善民間文藝版權保護國內立法,著力解決我國在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傳承、利用、保護和弘揚等方面存在的版權問題,大力發展民間文藝相關版權產業。積極推動國際民間文藝版權對話交流,以國內立法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深度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此外,要組織軟件、游戲、影視、音樂、網絡文學等重點行業開展版權資產管理調研,推動版權資產管理師職業認定和培訓工作,帶動全社會各領域加強版權資產管理。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等領域相關政策落地,完善版權質押融資相關體制機制,推動版權金融試點工作。(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