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關系國計民生。從中長期看,國內糧食生產供求處于緊平衡狀態。此外,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穩產增收依然面臨壓力。
近年來,我國在多個產糧大縣對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在財政資金撬動下,保險公司積極探索實踐,尋找較高賠付水平與較合理保費投入的平衡,支持農業發展,保障農民收入。
中華保險集團總裁高興華介紹,“十三五”以來,中華保險在各級財政部門支持下,累計開發508個糧食作物保險產品,積極完善供給端產品體系,不斷滿足現代農業多樣化保險保障需求。中華保險已在27個省份、227個市、1625個縣,累計為7.55億畝糧食作物提供了3170億元的風險保障,賠付390億元,惠及農戶3506萬戶次。
2021年,中央決定擴大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的補貼范圍,中華保險在內蒙古、遼寧、山東等8個省份114個縣,通過科技賦能精準開展承保理賠工作。為185萬戶農戶、1418萬畝三大主糧作物提供129億元風險保障,累計賠付3.1億元,惠及農戶19.3萬戶次,為穩產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中華保險積極落實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的擴面政策,秉持愿保盡保政策,擴大主糧作物保障。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事關糧食安全。中華保險積極響應農業農村部提出的種業振興行動,在湖南、江蘇等6省份推進水稻制種保險,在山東、新疆推進小麥制種保險,在新疆推進玉米制種保險,有力保障了種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種植業的重要生產要素,耕地保護至關重要。近年來,中華保險圍繞著耕地保護、增量和提質,在內蒙古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缺陷保險業務,為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駕護航。在吉林和遼寧試點開展“黑土地綜合保護責任險”。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保險依托現有科技實力,持續推動土地信息的精準化應用,發揮保險精準服務職能,把基本農田保護機制與保險業務創新緊密銜接,融合衛星影像數據、行政區劃數據、耕地地塊數據、土地確權數據和農戶歷年承保數據等形成承保標的庫,精準解決作物承保面積的真實性問題,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撐和服務。
此外,中華保險順應國家數字鄉村戰略和智慧農業發展的趨勢,不斷提升信息化、數據化和自主化水平,打造了“數字中華”的農險品牌。種植險遙感落圖撞庫準確率高達95%,承保地塊覆蓋率有效提升。
高興華表示,中華保險將繼續開發“三農”系列科創類保險產品,創新大型農機首臺(套)/新材料保險、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及智慧農業保險,逐步建立農業機械、設施和社會化服務的保險機制,充分發揮保險業社會穩定器、風險減震器、經濟助推器的功能,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堅實保障。(經濟日報記者 于 泳)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