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山鄉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這十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當前,我們正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三位來自農業一線的二十大代表,帶著泥土的芬芳,講述他們所見證的山鄉巨變,并表示將繼續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帶領鄉親們過上越來越好的幸福日子。
完善基礎設施 照亮鄉村生活
用電難,曾經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之一。用上電、用好電是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短板,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保障。南方電網云南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昭通彝良供電局總經理助理吳長碧代表,從2015年開始連續6年擔任云南省彝良縣牛街鎮水田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在她的全力協調下,水田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加速推進,最終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保障群眾用上了10千伏的穩定電。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22年底,云南電網供電范圍內的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將分別達到99.82%、99.4%。“十三五”期間,云南電網累計減免“低保戶”“特困戶”電費1.5億元,同時完成易地搬遷、產業扶貧、光伏扶貧等配套電網項目13000多個,惠及46萬戶213萬人。“村民們徹底告別了燒柴燒草的生活,現在家用電器是一件接一件地買。”吳長碧由衷地為鄉親們的好日子感到高興。
十年來,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變化,如曙光般逐漸照亮萬千村民的生活,讓他們擺脫貧困,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
加強科技創新 推動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重點在產業振興,產業振興關鍵在科技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代表表示。因為四年前曾把農民種的土豆帶到人民大會堂推廣,朱有勇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土豆院士”“農民院士”。
今年,朱有勇又帶來水稻旱地種植新技術,在首場“黨代表通道”采訪活動中介紹了“水稻上山”的最新實踐。
朱有勇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做特色農業產業,沒有科技是不行的。山區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我們要保護生態,也要讓農民致富,發展林下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收入點。林下經濟怎么搞?需要科技和創新。我們創新利用森林里的腐殖土,不需要一點農藥和化肥,就能種出優質的中藥材。”
發揮黨建引領 建設數字鄉村
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大的動力?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敖山鎮副鎮長兼洋林村黨支部紀檢委員唐國徽代表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作為從鄉村走出去的孩子,十年前,唐國徽毅然放棄了在外的生意,回到了自己土生土長的洋林村。帶著鄉親們的期望,唐國徽甫一回村即高票當選為洋林村新任村支書。
近年來,宜春市引進了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企業,這些企業和配套企業帶來了大量務工機會,發展環境越來越好。
黨建引領和村集體經濟齊發力,黨員帶頭種植新品種、試驗新項目。“這十年,洋林村人均年收入從8000元增長到28000元,留守兒童數量從28減少到0。”對于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點,唐國徽說,“鄉村振興的新農村,一定是數字化的農村。網絡直播助農、食品生產溯源、智慧鄉村建設等,都將為鄉村振興帶來勃勃生機。”(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