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失業率繼續走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在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微降的情況下,16歲至24歲勞動力城鎮調查失業率達20.4%,創歷史最高水平。就業是民生之本,青年就業問題更是重中之重,穩定和擴大青年人就業需要持續加力。
青年人失業率高于社會平均水平,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3年趨勢報告》指出,15歲至24歲的青年在尋找和保持體面就業上面臨嚴重困難,這一群體的失業率是25歲及以上成年人的3倍。近年來,我國16歲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一直偏高,其中既有總量因素制約,又有結構性因素影響。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增加,今年規模達到1158萬人,促進就業的任務更加繁重。另一方面,青年群體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供需脫節、人崗不適、“慢就業”現象時有發生,“就業難”和“招工難”長期并存。產業轉型升級也給低教育程度的青年就業帶來更大挑戰。
青年就業關系個人成長成才,更關乎國家發展未來。一般來說,青年失業率的最高值出現在每年7月份,有大量學生畢業離校進入就業市場。隨著畢業生求職進入窗口期,全力攻堅促進青年就業十分關鍵。穩就業特別是促進青年就業,需要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共同努力。要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促進并重,政策激勵和服務助力并舉,整體推進和重點幫扶并行,盡最大努力幫助青年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強政策。今年以來,我國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從中央到地方各層面政策不斷加碼。4月份,國務院兩次常務會議對就業工作提出要求;近期人社部等部門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部署開展2023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推進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要求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有關銜接工作等。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要加快政策兌現,更大程度調動企業用人積極性。研究探索適應新就業形態發展的政策體系,提高靈活就業對青年的吸引力。依法規范市場招聘秩序,防范、糾正就業歧視。
拓崗位。企業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保住經營主體就能守住我國就業的基本盤。近幾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吸納就業能力有所下降,要持續推動經營主體恢復發展,幫助企業降低用工成本,解決融資需求,助力企業穩崗擴崗。大力開拓市場化就業渠道,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在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過程中,開發更多適合青年群體的就業崗位。用足用好各類政策性崗位,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穩定事業單位、基層項目招聘招募,引導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城鄉基層就業,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
優服務。深入細致做好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精準高效的不斷線就業服務,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就業機會流失。突出就業導向優化高校專業設置,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續提升青年群體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最大程度實現人崗相適,減少技能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兜底線。加強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等困難畢業生群體的兜底幫扶。對失業青年及時納入就業失業管理服務,對長期失業的青年加強實踐引導和分類幫扶,幫助他們更好融入就業市場。
增加就業的根本在于發展經濟。通過擴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場信心、穩定企業經營帶動更多就業,推動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隨著經濟持續恢復特別是服務業持續好轉,穩就業政策不斷顯效,青年人就業形勢也將逐步改善。 (作者:熊麗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