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商飛公司的ARJ21支線飛機和C919大型客機成功完成了國產商用飛機首次加注生物航煤試飛任務,展示了中國在綠色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
試飛所使用的生物航空燃料是用餐飲廢油也即俗稱的“地溝油”提煉而成,采用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生物航煤生產技術,以40%的比例與普通航空燃料調和,各項物性參數均與傳統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國家標準及行業要求。可以說,這次試飛成功使國產大飛機喝上“地溝油”,不僅驗證了國產生物航空燃料與國產商用飛機的兼容性、安全性,也為將來國產生物航空燃料的商業化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為什么要讓國產大飛機喝“地溝油”?
生物航煤是SAF(可持續航空燃料)的一種,發展SAF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航空業競爭的新賽道。相比傳統航煤,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可降低50%以上的碳排放量。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提出“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放”目標,生物航煤是重要方向。據IATA統計,從2008年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超過45家航空公司、37萬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煤。2023年,歐洲議會批準了RefuelEU航空法規,要求到2025年在歐盟機場起降飛機使用燃料中至少2%為“綠色燃料”,2050年將遞增至70%。這將極大增加中國民航業的運行成本,“參賽”生物航煤就成了必然選擇。
參與生物航煤賽道,我們基礎很好。
看技術基礎,中國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生物航空燃油技術的國家。中國石化于2009年正式啟動生物航煤的研發工作,2013年試飛成功,2014年獲得中國第一張生物航煤生產許可證,2015年完成首次客運商飛。如今,我國首套年產10萬噸生物航空燃油裝置,已在鎮海煉化成功進行規模化生產。
看政策基礎,“生物經濟”已被寫入“十四五”規劃。中國民航局出臺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生物航空燃油消費量達到2萬噸以上的目標,并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累計消費5萬噸生物航空燃油。
看原料基礎,“地溝油”供應充足,用“地溝油”做生物燃料,與其他生物燃料原料相比更環保。在國內,一座千萬人口城市,每月餐余廢油實際回收量約1萬噸,年回收量約10萬噸。從全球生物柴油的原料看,大豆油占比約67%,其次是玉米油和菜籽油。用可供人類食用的油脂來做燃料,既不環保也不經濟,還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而中國生物柴油原料主要為廢棄食用油,屬于先進生物燃料。
渾濁如醬的地溝油變成清澈透明的生物航煤后身價倍增,既減少了地溝油回流餐桌的風險,又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之舉。但讓民航飛機喝“地溝油”還存在不少阻礙,主要問題在于:價格貴、喝不飽。
價格貴是因為成本高:從地溝油變成生物航空燃油,從回收到加工的全流程成本,大約是普通航空燃油的3倍。喝不飽是因為產能低: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的SAF年產能達到20萬噸、已宣布的SAF規劃產能超300萬噸,但相比我國每年3000多萬噸的航煤消費量來說,SAF生產規模顯然還太小。
讓這個產業健康發展,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鼓勵生產企業聯合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盡快實現技術突破,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地溝油回收體系,建立生物航煤相關標準和認證體系,推動其商業化規模應用。
展望未來,讓民航飛機喝飽喝好“地溝油”,必將成為一個頗有前景的綠色產業。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