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主產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核心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對主產區利益補償到位,主產區重農抓糧才能有動力、有熱情、有干勁。
糧食主產區為了發展糧食生產,犧牲了很多市場機會,“糧財倒掛”問題突出。誰來補償主產區利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激勵制度,探索產銷區多渠道利益補償辦法,要在建立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上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意味著,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即將從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為核心的縱向補償階段邁入“縱橫結合”補償階段。
糧食主產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核心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13個主產區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比重達到80%。也應看到,糧食作為初級產品,種植效益遠低于經濟作物、工業制成品和高端服務業,主產區為了發展糧食生產,付出了較多發展經濟的機會成本,還要拿出很多財政資金來補貼糧食生產,陷入“產糧越多財政負擔越重”“貢獻越大義務越多”的不利境地,產糧大縣基本都是“經濟弱縣、財政窮縣”。與主產區不同,主銷區可以有更多機會發展二三產業,經濟發達,財政富裕。糧食產銷區利益分配失衡,主產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主銷區差距越來越大。
很顯然,主產區在發展糧食生產中存在利益損失,種糧越多越吃虧,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調動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我國建立了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為核心的主產區縱向利益補償機制,中央加大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產糧大縣獎補力度,中央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向主產區傾斜。但中央補償資金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主產區面臨的“糧財倒掛”“高產窮縣”問題。這說明,中央對糧食主產區單一縱向利益補償的政策效應在弱化,主銷區也沒有承擔起相應的利益補償責任。如果這種局面不改變,會嚴重影響主產區重農抓糧積極性,加劇糧食產銷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要從全局出發,著眼“全國一盤棋”,在優化完善中央縱向利益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加快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形成“縱橫結合”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形成有機整體,助力主產區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可持續發展,進一步縮小產銷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更好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縱向補償方面,進一步加大對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不斷增強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產糧大縣的獎補,應向商品糧調出量大、糧食安全貢獻突出的縣傾斜,確保產糧大縣財政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針對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薄弱問題,實施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加大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穩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增強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產糧大縣重農抓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更安心。
橫向補償方面,在建立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上邁出實質性步伐,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落實好保障糧食安全的共同責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政策發布實施應為時不遠。對于關注度較高的主銷區怎么補償主產區問題,主銷區有市場和資金優勢,可以為主產區糧食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還應拿出真金白銀,支持主產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增強糧食流通能力,滿足本地區糧源供應,并拓展產業、人才、技術服務等協作方式,多出實招,讓主產區抓糧不吃虧。
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是一項平衡各方利益、協調區域發展、促進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涉及區域間利益的重新分配,是難啃的硬骨頭。從本世紀初有人提出建立糧食產銷區橫向補償機制,至今已有20多年時間,產銷區合作不斷深化,但利益補償機制一直沒有建立。現在已到了動真格、見真章的時候。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對主產區利益補償到位,主產區重農抓糧才能有持久的動力、熱情和干勁。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