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化東中西部對口合作,推動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
要支持各地發揮優勢、有序承接、錯位布局,提升承接能力,實現轉出地與承接地“雙向奔赴”。
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廣西)日前舉辦,簽約項目達360個,簽約金額3741億元。此前,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在河南、內蒙古、云南、四川等地舉行,已簽約落地一批重大項目。這表明,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仍大有空間。
產業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鏈安全穩定面臨較大挑戰。同時,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有待增強,產業發展戰略縱深優勢尚未充分發揮,亟需統籌資源環境、要素稟賦、產業基礎等,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形成區域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
產業向哪兒轉?怎么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提升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為此指明了方向。總體來說,在國內推進產業轉移的思路是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轉移,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轉移。
產業轉移不是簡單搬家,有的產業轉得出未必接得住,有些產業轉移很容易遭遇“水土不服”。比如,此前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后,遇到當地勞動力水平偏低、基礎設施及配套產業不完善等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成本遠高于節約的人工成本。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僅有政策優惠和區位、資源等優勢是不夠的,還需加強與先進地區產業銜接、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等合作,開發配套產品,補齊產業鏈短板,培養創新人才,支撐先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精準承接的產業更易“接得穩、留得住、長得好”。不同地區產業水平、資源稟賦、優勢短板各異,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實際的承接產業,可以提升其適應性和根植性。既不能盲目追高,一味追求新產業,也不能妄自菲薄,在低水平持續徘徊,什么落后產業都往籃子里裝。中西部地區不少地方都以傳統產業為家底,不能脫離甚至破壞這一良好基礎,要立足優勢傳統產業向新延伸。要以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不斷提升產業“含新量”“含綠量”。
產業轉移要與產業升級同步進行。產業轉移不能一轉了之,要在轉中抓住機遇,促升級求突破,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廣西為例,近年來通過統籌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把鋼鐵產業延伸至不銹鋼、汽車板材、家電用鋼、型材等領域,在食品產業打造蛋黃酥、特色米粉等一批特色產業,從有色金屬產業延伸出航空航天用鋁、鋁箔、汽車鋁輪轂等,產值紛紛站上3000億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廣西創新能力排名從2020年的全國第24名提升至2023年的第19名。
產業轉移是篇大文章。一方面,要深化東中西部對口合作,推動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另一方面,要支持各地發揮優勢、有序承接、錯位布局,提升承接能力,實現轉出地與承接地“雙向奔赴”,加快構建各區域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新格局。 (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