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信息技術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全民共享網絡發展成果的格局逐漸形成;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我國網信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邁向網絡強國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我國充分利用超大市場規模和互聯網紅利,堅持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網絡強國之路,網絡發展活力持續迸發。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匯聚成推動網絡強國建設的磅礴力量。”大連理工大學平臺治理研究院院長蘇敬勤說。
創新突破抓住核心關鍵
建設網絡強國,奠定堅實發展基座尤為重要。“全球領先的信息通信網絡已在中國建成。”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我國寬帶網絡實現了從十兆到百兆、千兆的快速增長,所有地級市建成光網城市,實現了“市市通千兆”,千兆用戶全球占比超過70%;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391.7萬個,5G用戶普及率超過60%。
2022年2月,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隨后,《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相繼印發,頂層部署不斷強化。
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表示,一體化算力網是“東數西算”工程的拓展和深化,推動全國算力資源高效協同調度,為全社會生產生活提供普惠、易用、低價、綠色、安全的公共計算服務。
截至今年3月底,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算力總規模超過146萬標準機架,整體上架率為62.72%,較2022年提升4個百分點;東西部樞紐節點間網絡時延已基本滿足20毫秒要求;部分先進數據中心綠電使用率達到80%左右,新建數據中心PUE(電能利用效率)最低降至1.10。
鴻蒙裝機超7億臺,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首批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完成終期評估,形成一批具有地區和行業影響力的典型應用……建設好網絡強國,關鍵還在于掌握核心技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國家信息化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集成電路、基礎軟件、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經從研發環節的“百模大戰”走向應用領域的“百花齊放”。海量數據、豐富場景和龐大的內需市場,為大模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截至2023年底,我國擁有10億參數規模以上大模型的廠商及高校院所共計254家,發布大模型近80個,部分國產大模型已面向市場投入應用。
“大模型技術已經具備了文本、語音、視覺的多模態能力,AI所具備的創造能力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復雜問題。”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觀察到,汽車行業正在發生這樣的變革。采用大模型技術訓練后,AI模型學習海量的人類駕駛視覺數據,讓汽車具備自動駕駛能力。AI計算正在加速向汽車、生物醫藥、工業仿真、氣象預測、教育等行業滲透,新的產業革命正在悄然演進。
億萬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今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30年來,互聯網連接了人、信息、商業和工廠,提升了協作效率、創造了巨大價值,發展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
“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擁有10.9億網民,形成全球最大的數字消費市場。2023年,我國網絡零售額達到15.42萬億元,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移動支付規模較2012年增長239倍。”趙志國說。
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認為,今年上半年,數字消費激發內需潛力,數字應用釋放創新活力,更多人群接入互聯網,數字便民惠民利民持續向縱深拓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在線方式享受生活服務,截至6月,在網上購買過外賣、到店餐飲、電影及休閑娛樂等服務的用戶,分別占網民的50.3%、20.7%和17.3%。
農村地區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3年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66.5%,寬帶接入用戶達1.92億戶,較上年末凈增1557萬戶。“互聯網使廣大農村、邊遠地區與外界連接,為農產品的銷售打開了廣闊市場。”蘇敬勤表示,2013年至2023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從0.11萬億元增至2.49萬億元,有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富硒燕麥、金蓮花、蕨菜等特色農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過去,因為交通不便等因素,這些農產品僅在當地銷售。為打開各地市場,返鄉創業的安艷鵬成立了沽源縣伯啟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利用電商平臺讓家鄉的好產品走向全國。
“中國聯通鋪設了快速寬帶網絡,還整合多方資源搭建電商平臺,開設直播培訓課程,讓當地群眾真正享受到電商帶來的紅利。”安艷鵬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經在淘寶等平臺上線50余款產品,為當地農戶帶來100多萬元收入。據悉,中國聯通自2002年開始定點幫扶沽源縣,投資建設電商產業園、電商物流服務中心等,打造集電商運營、快遞物流、冷鏈系統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既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更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
智慧農業穩步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7.6%,物聯網、智能裝備、遙感監測、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農業加快融合。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5G應用已經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74個,在工業、電力、礦山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推廣。
走進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倉儲作業車間,一架架無人天車在工廠上方的軌道上有序運行,得益于5G專網,工人們在地面操作室就能實現對天車的自動化高效作業,大大改善了工作環境。
此外,在其他環境惡劣的工作場所,5G專網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煉鋼部車間具有高溫、高粉塵特點,車間鋼結構復雜,信號阻隔嚴重。為此,我們與中國移動河北公司、中興通訊合作,進行輕量化獨立核心網5G專網改造,引入中興通訊自研的算力基站,提升自主運營的可操作性。”首鋼京唐信息化室副主任陳超說,5G、云數據平臺等技術的融合應用,讓生產環節實現少人化、無人化,大幅提升鋼鐵生產效率,有效降低企業用工成本。
安全保障體系全面加強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網絡安全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網絡安全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形成。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相繼頒布,《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陸續出臺,380多項網絡安全領域國家標準制定發布,基本構建起網絡安全政策法規體系的“四梁八柱”。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能力顯著增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于2021年9月正式實施,國家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有了法治基礎。“在中央網信辦統籌協調下,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按職責扎實做好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保護工作部門切實履行本行業、本領域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責任,運營者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網絡安全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技術防護能力持續強化。”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局長高林說。
“我國通過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與防護措施,有效增強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同時,不斷驅動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提升了針對網絡攻擊、病毒入侵等安全威脅的預防與應對水平,加強網絡安全應急響應機制的構建與演練,確保在面對網絡安全事件時能夠迅速高效作出反應。”蘇敬勤說。
數據安全保護能力水平不斷提升。實施《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辦法》《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建立數據安全管理認證、個人信息保護認證、數據分類分級保護等制度;強化重點行業領域數據安全保障,開展汽車數據安全合規工作,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有序實施數據出境安全評估、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備案。
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國家設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實施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目前,國內有90余所高校設立網絡安全學院,200余所高校設立網絡安全本科專業,每年網絡安全畢業生超過2萬人。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開展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指導實施網絡安全學院學生創新資助計劃,鼓勵和支持高校學生圍繞企業實際需求開展創新活動。 (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