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集團今天(5日)發布,我國單體最大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藍海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項目年發電量57億千瓦時,可供2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總臺央視記者 古峻嶺: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的藍海光伏電站,它的面積超過7000萬平方米。這是什么概念呢?它能把北京二環內的城區地面全部覆蓋。從空中俯瞰,它就像是一片浩瀚遼闊的藍色光伏海洋。
藍海光伏電站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整個電站鋪設了大約590萬塊光伏板,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是國家“西電東送、西部開發”——內蒙古西部至山東南部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重點配套項目。
采煤沉陷區的光伏電站有何不同?
記者也了解到,這是一個建在采煤沉陷區上的光伏電站。這樣一個電站有何不同呢?
總臺央視記者 古峻嶺:這個光伏電站除了特別大之外,它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所在的這一片區域,是一個煤炭采集區。隨著煤炭資源的開采,這里的局部地面可能會發生沉降。所以這個項目全國首次大規模應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彈簧”光伏支架。
這個光伏支架分為兩部分,埋在土里的是一個中空筒樁,上面的支架立柱插在這個筒樁里,它有1米左右的上下伸縮調節空間。即便是這里的地表發生了沉降,也可以通過立柱高度的調節,保證光伏組件最佳的受光角度。
另外,這里和其他光伏電站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同樣面積范圍內,拆分出了更多的光伏單元。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船小好掉頭,當部分地面發生沉降的時候,可以更加靈活機動地調整光伏組件,避免更多的光伏組件受到影響。
我去過很多光伏電站,大部分的光伏支架都是安裝在一個直徑40厘米的混凝土底樁上,這個光伏電站采用了新型的鋼樁,把底樁的直徑從40厘米驟減到10厘米,這樣一來對周邊生態環境更加友好。
這一片浩如煙海、連綿不絕的藍色光伏海洋,就在一年多之前,還都是遍地黃土的荒漠。有了這片光伏板的遮擋,土壤的水分蒸發量大幅降低,現在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許多羊在光伏板下悠閑地吃草。
記者了解到,這座壯美的光伏電站發出來的綠色電力,并不是用于本地消納,而是和附近的上海廟4×100萬千瓦火電機組發出來的電打捆外送。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政府旗長 楊穎新:建設團隊僅用14個月的時間把20個月才能建成的光伏項目實現了全容量并網發電。這個電站發的電通過1238公里的輸電線路將源源綠電送至山東臨沂。藍海光伏電站也成為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一次性并網新能源工程。
采用多項技術創新 發電量大幅提升
記者在現場發現,這個建在采煤沉陷區上的光伏電站還有不少創新突破。
總臺央視記者 古峻嶺:這個光伏電站有一種像向日葵一樣,可以追著太陽轉的平單軸跟蹤支架。它可以根據太陽運行的軌跡實時調整光伏板的角度,確保最大程度把太陽光能轉化為電能。和傳統光伏板相比,它的發電量能提升7%以上。
這個電站還有著多項業內首次采用的技術創新。傳統的光伏組件安裝,是先把支架一個個都立好,再通過人工手抬肩扛把光伏板安裝到支架上,這種方式費時費力。
這個光伏電站在國際上首創了一種“一體化支架+組件施工”的新工藝,他們把光伏板和支架用機械臂提前組裝完成,再通過專門研發的吊裝設備一次安裝到位。這種新工藝和傳統的人工安裝相比,效率提升了25%。
總臺央視記者 古峻嶺:這里如果人工巡檢,需要6輛車、12個人花上兩天才能完成。在這個智能的光伏電站,整個場區有10臺無人機庫,無人機可以自動起降、自動充電,只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對整個廠區的巡檢。甚至可以通過紅外熱成像儀對相關設備進行體檢,及時發現故障并確保光伏設備正常運行。另外,智能清洗機器人可以自動高效清洗光伏板上的灰塵和污垢,始終保持最佳的光熱轉換效率。
60秒回顧藍海光伏電站建設歷程
從2023年8月臨建區開建,到當年10月24日正式開工,再到今天并網發電,藍海光伏電站用14個月完成了全部工程。一個短片回顧一下我國單體最大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建設歷程↓